过刊目录

  • 2008年, 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1-15
      

  • 全选
    |
  • 闫 炯, 付 晶, 刘桂茹, 杨学举
    2008, 31(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小麦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利用SS R 技术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SDS -PAGE 对由EMS 诱导河农822 获
    得的矮秆、短芒、密穗、棒状穗、早熟等8 个小麦性状变异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DNA 水平, 除矮秆变异株
    外, 其余均缺失了1 条50~ 190 bp 的片段, 各个不同性状突变株均增加了3~ 4 条44~ 574 bp 的片段;在蛋白质
    水平, 不同性状突变株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在Glu -1B 和Glu -1D 位点呈现出缺失和新增亚基2 种情况。这
    表明突变材料与对照相比, 不仅在生物学形态存在明显差异, 而且在DNA 和蛋白质水平上也产生了突变, 为小
    麦突变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 李喜焕, 常文锁, 张彩英, 李保元, 马峙英
    2008, 31(1): 6-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北方地区啤酒大麦的引种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利用从法国引进的2 个秋播啤酒大麦品种, 研究
    其不同播期、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及在保定地区适应性, 以明确产量与播期、密度的关系, 并筛选适宜该地区生态
    条件的优良大麦品种。结果表明:晚播可明显缩短品种生育期, 易造成分蘖数、穗数和千粒重降低, 以致品种产
    量水平下降;随播种密度增加, 分蘖数、穗数增加, 但单株分蘖数、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减少。选择适宜的播
    期和密度对大麦品种获得高产至关重要。Vannesa 品种在生育期及产量性状上均优于Sunrise 品种, 适合在该地
    区种植, 且具有可直接利用于生产的可能性, 其适宜播期在10 月3 号左右, 密度100 ~ 150 粒/ m2 。
  • 杨利华,  张丽华,  杨世丽,  马瑞昆
    2008, 31(1): 12-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玉米不同株高品种果穗性状对密度的反应,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 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
    958 和高优1 号3 个不同株高品种, 副处理设45 000 、53 250、61 500、69 750 和78 000 株/ hm2 5 个密度, 调查玉
    米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密度对穗长、穗粗、秃尖度、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与花丝干重、穗轴和穗
    柄干重均有极显著影响, 其中穗长、秃尖度、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和花丝干重6 个性状因密度处理的变
    化幅度3 品种有显著差异, 穗长、行粒数、穗粒重、结实率、苞叶和花丝干重5 个性状因密度处理的变异系数呈现
    了高秆品种大于中秆、中秆品种大于矮秆的规律性变化。增加密度, 主要通过降低行粒数使穗粒数减少, 秃尖增
    加幅度大于穗长和穗粗的降低幅度, 出籽率是玉米品种在密度影响下表现较为稳定的性状。
  • 王秀堂, 黄亚群, 李会勇,  石云素
    2008, 31(1): 16-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T -PCR 技术, 从玉米花丝中克隆得到了玉米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基因cDNA 编码序列
    (GenBank 登录号为EF532321)。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表明:该序列开放阅读框为1 542 个碱基, 编码513 个氨
    基酸, 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式C2577H3980N648O771S11 , 分子量为56.7 kDa , 等电点pI 为5.01 。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
    玉米中的PDI 基因与水稻中的PDI 基因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表明,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
    定位于细胞的内质网。
  • 罗臻, 胡东维,  李小白, 张明龙
    2008, 31(1): 2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供分析突变体的有效方法, 探讨突变体的生产应用, 对经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甘蓝型油菜040B 而获
    得的增加了叶面积的叶型突变体MLCK 进行形态学、DNA 和同工酶上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APD 的结果中
    获得S 4 和S17 两个表达较好多态性分子标记, 且与叶型突变位点存在较紧密的连锁关系;而过氧化物和酯酶
    同工酶的比较分析中也出现了差异条带, 同样证实了ML 和CK 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
    应用于甘蓝型油菜的生产育种和遗传研究上。
  • 赵铭钦, 刘金霞, 黄永成, 刘国顺, 胡焕兴, 牛书金
    2008, 31(1): 25-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优质高香气烟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田间试验以烤烟(Nicotiana tobacum L.)品种云烟87 为试材,
    于2005 -2006 年在河南南阳研究了成垄方式和施钾方法对烤烟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土成垄和分
    次施钾可以使烟叶中氨基酸总量增加, 各处理烟叶中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等含
    量均较对照有很大提高, 以低起垄二次培土成垄, 钾肥2 次追施处理最高, 氨基酸质总量达到了57.40 mg/g 。钾
    肥施用次数相同, 低起垄培土成垄处理的氨基酸含量高于平栽培土成垄的处理;成垄方式相同, 钾肥追施2 次对
    氨基酸总量的影响大于钾肥作基肥1 次施入。
  • 宁 强,  刘孟军,  刘晓光,  赵 锦
    2008, 31(1): 29-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二倍体冬枣和临猗梨枣为试材, 在大田条件下以茎粗3.5 cm 左右的枝条为处理对象, 短截后滴加浓度
    为4.0 mg/ L 的TDZ(附加2.0 mg/ L 硝酸银)溶液于截面形成层上, 用泥+黑袋法进行覆盖, 处理4 ~ 5 d 后, 愈
    伤刚刚形成时用秋水仙素处理愈伤。结果表明:临猗梨枣和冬枣分别以0.05 %秋水仙素处理24 h 和18 h 的诱
    变率最高, 经形态观察和细胞学检测, 二者由愈伤途径分别获得了13.3%和6.7 %的四倍体芽(2n =4x =48)。
    与二倍体相比, 四倍体表现为叶片变厚、革质化加重, 叶色变深, 叶长、叶宽增大, 叶形指数变小, 叶缘锯齿增大、
    锯齿数目减少, 叶片气孔明显变大, 气孔密度减小, 叶绿体数目增多, 染色体数由2n =4x =24 变为2n=4x =48。
  • 于丽娜,  闫红飞,  宗淑萍,  张 汀,  杨文香,  刘大群
    2008, 31(1): 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不同浓度的冬枣(Zizy phus jujua cv .Dongzao)黑疔病病原菌毒素提取液处理冬枣果皮组织, 通过测
    定其对果皮组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
    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研究该毒素在致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毒素处理后, 果皮组织浸出液的相对电
    导率随毒素浓度增大而增加;细胞内丙二醛含量增加, 高于对照, 随毒素浓度的增大而升高;细胞内CAT 活性在
    处理9 h 内低于对照, 随处理时间延长呈总体下降趋势, APX、POD 活性在处理中期呈下降趋势, APX 活性与对
    照差异不明显, POD 活性在中后期与对照差异明显。
  • 范永山, 石文伟,  刘永杰, 张建成, 董金皋
    2008, 31(1): 3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河北省14 个玉米产区的28 个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标样进行了分离鉴定, 发现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占57.1 %, 棒状弯孢(C.clavata)占17.9 %, 画眉草弯孢(C.eragrostidis)占14.3 %, 中隔弯孢(C.intermedia)
    占10.7 %。将4 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接种在9 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上进行寄生适合度测定, 发现新
    月弯孢和中隔弯孢的致病性最强, 其次为棒状弯孢, 画眉草弯孢的致病性最弱。用23 条随机引物对28 个菌株
    进行RAPD 扩增, 共获得了185 个RAPD 标记, 其中多态性标记142 个, 多态性几率P =76.8%。利用菌株间的
    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 发现4 种弯孢在种间存在的遗传差异可能是导致致病性差异的一个原因。在新月弯
    孢种内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部分新月弯孢菌株与其它3 种弯孢霉亲缘关系较近。
  • 石 硕,  贺学礼,  祝东立
    2008, 31(1): 4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五台山地区不同海拔的两种蒿属植物长梗米蒿(Artemisia giraldii Pamp.var .longipedunculata Y.
    R.Ling)和南牡蒿(A .eriopoda Bg e.)的叶表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A .giraldii 和A .eriopoda 的叶背腹
    两面均有T -或Y-型毛, 两种植物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或多角型, 垂周壁式样有波状和平直两种;不同海拔
    的A .giraldii 和A .eriopoda 叶片两面都有气孔分布, A .giraldii 的气孔复体为无规则四细胞型(Anomotetracy
    tic)和不等型(Anisocytic), 偶见有无规则型(Anomocytic);A .eriopoda 多为不等型, 稀见无规则四细胞型。发
    现同种植物叶两面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随海拔升高都有变化;而叶表皮形态、气孔复体结构与被毛类型等在
    同种内变化不大。这表明叶表皮、气孔复体和表皮毛类型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物种属性, 而气孔密度与气孔
    指数的变化体现了蒿属植物在不同海拔环境中, 对多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特殊适应性
  • 刘 民,  张世红,  梁海永,  甄志先
    2008, 31(1): 48-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FLP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26 个菊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7 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85 条带, 其中多
    态性条带285 条, 多态性占74.03 %, 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出多态性条带40 .7 条, 每一个引物组合都可将26 个
    品种完全分开。利用AFLP 数据, 进行聚类分析, 将26 个菊花品种聚为5 类。结果表明:AFLP 技术在菊花品种
    分类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 刘灵娣, 谢晓亮, 李存东, 马铭泽, 周巧梅
    2008, 31(1): 53-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河北香菊与其它药用菊花的植物学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河北香菊与其它栽
    培类型药用菊花在花序内鳞片的有无、头状花序直径、舌状花层数等植物学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挥发油含
    量是其它药用菊花含量的2.61 ~ 11.36 倍;总黄酮含量是其它药用菊花1.36~ 3.17 倍、绿原酸的含量是其它药
    用菊花1.79 ~ 2.53 倍, 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郑丽伟,  于宏伟,  贾英民
    2008, 31(1): 56-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脱脂奶粉作为初筛底物, 纤维蛋白作为复筛底物, 透明圈作为筛选标记, 从肉联厂, 污水沟等地筛选出
    产纤溶酶的菌株40 株, 从中筛选出产酶活力最高的2 号菌株, 将其编号为ZLW -2, 并采用改进的紫外分光光
    度法测酶活, 提高了酶活测定的精确性, 对提高纤溶酶产生菌的筛选效率有重要意义。菌株ZLW-2 的发酵过
    程研究表明, 纤溶酶是在菌体大量生长以后酶活力才开始增加。
  • 黄 亮,  郭润芳,  于宏伟,  贾英民
    2008, 31(1): 60-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曲霉A9 基因组为模板,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对葡萄糖氧化酶(GOD)基因进行PCR 扩增,
    再将PCR 产物克隆入pMD18 -T 载体, 经DNA 测序, 该基因为1 743 bp, 编码581 个氨基酸。该基因序列已在
    GeneBank 注册, 登录号为DQ836361 。用限制性内切酶切下目的基因, 插入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 中, 构
    建成表达载体pPIC9K -GOD。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 -GOD 的构建, 可望获得超量表达的高活性葡
    萄糖氧化酶, 为研制高品质的酶制剂奠定基础
  • 孙红梅,  张 月,  王春夏,  赵 波,  陈丽静,  王锦霞
    2008, 31(1): 6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分离7 种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对低温贮藏过程中兰州百合鳞茎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成
    分和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Wa ters Nova -Pak ★rC18 色谱柱(3.9 mm i.d.×150 mm , 4 μm), 柱温35 ℃, 流动相
    为乙腈— 1% (V/ V)乙酸水溶液(15∶85), 流速1.0 mL/ min , 紫外检测波长280 nm , 进样量15 μL, 可使7 种酚类
    物质在20 min 内达到完全分离。鳞片、顶芽和鳞茎盘内均可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香豆酸、水杨酸和香
    豆素。其中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酚类物质的含量。不同贮藏时期、不同鳞茎部位酚类物质的种类
    和含量存在差异。
  • 谷子林, 陈宝江, 李 江, 葛 剑,
    2008, 31(1): 71-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断乳幼兔日粮适宜的粗纤维水平, 选择35 日龄断乳的力克斯兔40 只, 随机分成4 组, 每组10
    只。在等能等氮的基础上, 分别饲喂粗纤维含量为7%、9%、12 %和14 %的日粮。研究表明:试兔日增重分别为
    (23.92±2.68)、925.23±2.49)、(27.74 ±2.90)和(25.70 ±3.37)g , 以12 %组最高, 但差异不显著(P >0.05)。
    平均料肉比分别为2.95∶1 、2.94∶1 、2.87∶1 和3.4∶1 , 以12%组最佳;平均日采食量分别为70.5 、74.26、79.82 和
    87.38 g , 即随粗纤维含量的增加采食量递增(P <0.05);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消化率以粗纤
    维为12 %组最高, 而且14 %组各养分的消化率均极显著的低于12%组(P <0.01)。但粗纤维水平由12 %增加
    到14 %, 各种养分的消化率均下降, 尤其是粗蛋白消化率的下降幅度达极显著水平(P <0.01)。粗纤维的消化
    率随着日粮粗纤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盲肠内容物各营养素的含量受日粮粗纤维水平的影响, 与营养物质的消
    化率相吻合。本试验条件下, 断乳兔日粮适宜的粗纤维水平为12 %。
  • 石俭省, 张宏馨, 陈 辉, 黄仁录, 王 燕, 孙淑敏
    2008, 31(1): 75-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酵母铬对种母鸡生产性能及其繁殖性能的影响, 将576 只50 周龄海兰灰蛋用种母鸡随机分为6
    个处理组, 每个处理组设3 个重复, 每个重复32 只鸡。日粮中分别添加0 、0.2 、0.4 、0.8 、1.0、2.0 mg/kg 铬(酵
    母铬)。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4 、0.8、1.0 mg/ kg 铬, 可以显著提高蛋种鸡的产蛋率, 受精率, 孵
    化率和种蛋合格率(P <0.05)。综合分析, 在处于产蛋高峰末期的种母鸡日粮中添加酵母铬有助于延长其使用
    时间, 日粮中添加1.0 mg/ kg 酵母铬的效果最好。
  • 王汉屏, 王立志
    2008, 31(1): 79-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大蟾蜍幼体的热适应特性, 并验证最适性模型, 应用温度梯度槽对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适
    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进行了研究。大蟾蜍蝌蚪期的最适温度为(15.77 ±2.21)℃, 变态期为
    (24.26±2.88)℃, 幼体期为(27.62±2.58)℃。在每一个发育期, 幼体都有2 个最适温度峰值, 这一结果与最适
    性模型的预测完全一致。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适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 =282 .521 , P <0.001, d f =2 ,
    N=150)。蝌蚪期的最高逃避温度为(32.45 ±1.25)℃, 变态期为(35.11 ± 1.29)℃, 幼体期为(37.83 ±
    1.72)℃。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高逃避温度间存在显著差异(F =119.585 , P <0.001 , d f =2, N =90)。
    蝌蚪期的最高致死温度为(36.56 ±1.3)℃, 变态期为(38.45 ±1.53)℃, 幼体期为(39.96±1.39)℃。不同发育
    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高致死温度存在显著差异(F =35.372 , P <0.001, df =2 ;N =60)。
  • 李令蕊,  薛仁风,  王晓婧,  曾凡荣
    2008, 31(1): 84-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测定烟盲蝽对温室白粉虱成虫、卵和小菜蛾二龄幼虫、卵的捕食作用, 在室内条件下, 研究了烟盲蝽
    对温室白粉虱成虫、卵和小菜蛾二龄幼虫、卵的捕食作用并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烟盲蝽对猎物的捕食功
    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 I 型, 对白粉虱成虫、卵和小菜蛾二龄幼虫、卵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62、112、74、101
    头, 烟盲蝽对白粉虱卵和小菜蛾卵的捕食量大于对白粉虱成虫和小菜蛾二龄幼虫的捕食量;烟盲蝽的寻找效应
    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烟盲蝽与猎物的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干扰, 烟盲蝽和猎物的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
    均可用Hassell 模型模拟。
  • 邱勇波, 罗凤霞, 白瑞琴, 张 丽
    2008, 31(1): 8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3 个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自交系, 在人工模拟高温下测定形态和生理指标, 旨在探讨其抗热
    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矮牵牛幼苗株高、冠幅、叶片数没有显著差异, 不能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 而热害指
    数达到显著水平可作为鉴定矮牵牛耐热性较为可靠的形态指标。SOD、CAT 活性的变化与品种的耐热性无明显
    的相关性。细胞膜热稳定性、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O2
    ·-含量、POD 活性的变化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是良
    好的抗热性筛选生理指标。
  • 张贵军, 张蓬涛, 李宏伟, 陈国栋,
    2008, 31(1): 93-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北省1986、1996 、2002 年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 运用最小方差法和SAS 软件对河北省各县域的土地
    利用结构类型变化进行研究, 并选取典型县域, 结合所选县域的人口、社会经济、土地生产力等方面的数据资料
    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1986 年全省土地利用结构体系分为4 个系列、24 种结构类型;
    1996 年全省土地利用结构体系分为3 个系列、21 种结构类型;2002 年全省土地利用结构系列分为4 个系列、24
    种结构类型。1986 -1996 年, 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受人口和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较明显;1996 -2002 年, 耕
    地、林地、牧草地利用变化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土地生产力的驱动作用较为显著
  • 王 薇,  孟 杰,  虎胆·吐马尔白
    2008, 31(1): 99-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间接方法, 由土壤的颗粒组成和容重利用RETC 软件推导出实验土壤的土壤水分曲线方程和
    土壤水分传导率方程, 并用室内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传导率的计算值与试验
    实测值误差较小, RETC 用于计算试验区的土壤水动力学参数是可靠的。
  • 赵淑丽, 孙建恒, 孙 超, 侯幸云
    2008, 31(1): 103-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 对4 点支承的柱面单层叉筒网壳的几何非线性稳定全过程进行分析。通
    过对不同矢跨比网壳的失稳前后全过程曲线的对比分析, 研究了矢跨比对该种网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并得出
    了较优矢跨比。
  • 林跃忠, 王铁成, 杜喜凯
    2008, 31(1): 107-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根据试验室测定的不同循环次数下的海水侵蚀混凝土的强度, 建立了混凝土强度智能分析模型,
    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了模型参数的优化计算, 然后根据模型计算混凝土强度, 其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其平
    均相对精度大于96 %。该智能分析模型可以用于海水侵蚀混凝土强度的分析, 并且实现了混凝土强度分析智
    能化。
  • 车紫辉, 崔忠辉
    2008, 31(1): 110-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实现了一种用于静态虚拟场景漫游的分布式的多通道并行渲染系统。系统采用OGRE(O -O
    Graphics Rendering Engine)进行场景渲染, MPI 构成消息传递环境, 介绍了与OGRE 相关的视角分配算法和渲染
    同步问题。实验证明, 该系统能取代昂贵的图形工作站, 成本低, 且易于扩展,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李亚敏, 曾立华, 赵秋霞
    2008, 31(1): 114-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规划是一种自动产生特定问题解决方案计算机程序的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图像识别/ 分类, 本研
    究对遗传规划用于杂草识别/ 分类的方法, 基于像素统计的杂草叶子特征抽取, 遗传规划识别/ 分类器的构造进
    行了介绍。提出了等差权值中心动态类边界图像识别/ 分类算法, 最后给出了杂草识别分类测试结果。
  • 郭银巧, 赵传德, 孙红春, 李存东
    2008, 31(1): 118-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玉米田知识模型间施肥提供决策工具, 试图建立一种系统化和广适性的玉米肥料运筹动态。该模型
    通过分析和提炼玉米肥料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资料, 在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品种特性等影响因子
    基础上, 根据养分平衡原理, 以产量为目标, 结合土壤养分供给量和玉米养分需求量, 建立了玉米肥料运筹动态
    知识模型。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和不同产量目标下的氮磷钾施用量、有机氮无机氮施用比例及不同生
    育时期的氮肥追施量等。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不同土壤肥力等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该模
    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用性。
  • 窦世昌, 卢建刚, 梁素
    2008, 31(1): 123-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试验阐明改性沥青制作设备加工核心均是如何将SBS 充分的研磨、分散于基质沥青
    中, 使之形成稳定的3 维网状结构。但由于设备与工艺的不同会导致加工性能有所差异, 所以投料的配比也是
    会有明显差距, 据此根据现有的工艺情况及工程的重要性通过试验来确定物料最佳添加量。提出利用“ 离析试
    验”163 ℃、48h 前后的软化点差值确定稳定剂添加量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