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3-15
      

  • 全选
    |
  • 刘 刚, 吴洪波, 王冬梅
    2011, 34(2):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隆小麦(Triticum aestiv um L .)品种` 洛夫林10' (L10)中的A TG6(动物同源物为Beclin 1)基因, 并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 经纯化后制备其兔抗血清。结果表明:从小麦品种 L10中克隆获得1 个ATG6 的片段, 长为1326 bp , 利用所构建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经IPTG 诱导, 实现了对 A TG6 片段在原核系统的特异性表达。经蛋白纯化后, 制备了其兔抗血清并通过We ster n blo t 鉴定了其特异性。ATG6 抗体制备的成功, 为小麦中A TG6 基因和自噬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
  • 张树华1, 赵芳华2, 崔喜荣2, 郭程谨2, 肖 凯2
    2011, 34(2): 6-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富集低磷逆境的根系cDNA 差减文库中, 获得了与小麦磷转运蛋白基因TaP T2 具有相同序列的表达序列标签(EST)。TaP T2 的表达呈根系特异性, 对外界低磷逆境呈明显应答, 表明该基因在小麦抵御外界低磷逆境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采用基因组行走技术, 克隆了长度为1 300 bp 的TaP T2 启动子, 该启动子含有保守 TATA 盒、CAAT 盒, 以及应答低磷逆境的Pho-like 元件和其他3 个组织特异元件, 表明上述元件在调控 TaPT2 的表达中施加重要影响。用TaPT2 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 的实验证实, 该启动子在烟草中驱动 GUS 的表达特征与TaP T2 在小麦中的表达特征一致, 表现为呈根系特异表达且在外界低磷逆境下的GUS 活性较正常供磷水平明显增强。因此, TaP T2 的表达与其启动子中含有的应答低磷逆境元件和组织特异表达元件密切相关。根系特异表达且呈表达低磷胁迫诱导特征表明, TaP T2 在改善小麦植株在低磷下磷素的吸收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
  • 沙晓晴1,王西志1,魏新燕2,石二国3,彭正萍1
    2011, 34(2): 13-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利用玉米遗传潜力, 节约磷矿资源, 采用土壤盆栽和根袋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高磷和低磷水平下2 杂交玉米幼苗生长、根系形态、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生理特性和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表明:与高磷相比, 低磷降低2 玉米的株高、总绿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和磷含量、根干重和磷含量, 增加了根冠比, 降低土壤pH 值, 促进土壤磷酸酶活性, 减少细菌数量和速效磷含量。与非根际土比, 根际土的pH 、磷酸酶活性和速效磷含量均降低, 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增加, 与供磷水平无关。玉米的生物量和磷含量均与根长、根表面积、根际土的pH 、细菌数量间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根干重无关, 说明根系形态、土壤pH 、细菌数量是影响土壤磷素转化和高效吸收的重要因素。与` 冀单28' 比, `蠡玉16' 具有优势株高、总绿叶面积、植株干重和磷含量, 较大的根长、根表面积、根冠比和较多的细菌数量是该品种高效吸收磷的重要生理机制。
  • 吴立强1,李志坤2,马峙英2
    2011, 34(2): 18-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河北农业大学育种者配置的7 个杂交组合和1 个品系, 利用系谱法进行选择, 通过连续6 代选择, 得到 43 份稳定的棉花新品系, 利用29 对SSR 引物, 对43 份材料进行分子标记研究, 共扩增出198 条带, 差异性条带 115 条。采用NTSYSpc2.11a 软件对SSR 标记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将43 个新品系分为8 组, 通过对聚类结果分析发现其遗传距离和遗传系谱相一致。通过分析可知, SSR 分子标记可反映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为后代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张 阔1,许 靖1,陈随菊2,王翠兰3,孙志梅1,马文奇1
    2011, 34(2): 2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冀西北冷凉气候条件下,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当地主栽萝卜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NPK)配施的萝卜生物量最大。缺少氮、磷或钾任一元素或萝卜生育前期钾素供应不足, 均会影响肉质根膨大期以后叶片的生长, 甚至导致早衰;同时降低萝卜产量, 减产幅度达18.74 % ~ 70.38 %。萝卜叶片的干物质累积量在肉质根膨大期达到峰值, 但鲜重和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却受养分供应状况的显著影响;肉质根的鲜干重、含水量以及根冠比均随生育进程而增加。在氮、磷、钾施用总量相同的情况下, 钾肥一次性基施比分次追施效果明显。氮肥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 而磷钾肥对其影响不明显。
  • 王 玉1,谷俊涛1,习 洋2,王进茂1,杨敏生1
    2011, 34(2): 27-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石家庄高邑、邢台沙河和保定的4 年生19 个产地的刺槐种源试验林进行了调查, 研究了刺槐生长性状的种源差异、种源与环境互作、种源稳定性及地理变异模式。结果表明:刺槐树高性状不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 而胸径在种源之间差异显著;试验林的立地条件对不同种源刺槐生长有显著影响, 胸径和树高均表现出显著的地点差异。运用AM MI 模型及Eberhar t&Russell 联合回归分析, 稳定性参数排名得出南方种源稳定性较北方种源差。稳定性参数与原产地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得出刺槐种源生长量及Bi 与产地经纬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明刺槐种源间形成了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
  • 秦 琰, 李兵兵, 曹立颜, 刘相兵, 黄选瑞
    2011, 34(2): 3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孟滦林场柞树林分为研究对象, 采用网格法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利用Weibull 分布以及负指数分布对该类型的直径结构进行拟合, 并通过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3 个参数, 对林分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柞树林分直径结构呈单峰山状分布, 表明直径结构分布较不合理;林分小径阶较多时, 负指数分布比 Weibull 分布拟合效果略好;林分内林木的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 树种中度混交且林分中各林木生长优势度较为均衡。
  • 刘海浩,吴立柱,潘延云
    2011, 34(2): 40-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Columbia ecotype)为材料,运用PCR方法从其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TUA2基因的序列,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GV3101上,构建成双元载体。把该质粒用基因枪转化法转化洋葱表皮,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TUA2基因在细胞膜上表达。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UA2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基础。
  • 程千钉1,杨晓苓1,杨利平2
    2011, 34(2): 43-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麝香百合(Lilum longi florm)杂种系品种` Snow Queen' 为母本, 野生毛百合(L .dauricum)为父本, 采用切割花柱法进行杂交, 通过种子培养成功获得了杂交幼苗。采用RAPD 分子标记法对获得的由其中一个株系扩繁而来的幼苗进行了鉴定, 证实为真杂种:杂种带48.65%来自母本, 29.73%来自父本, 21.62%为杂种特异带。杂交苗生根率和根数极显著高于亲本, 气孔密度、株高及根长均介于父母本之间或偏向某一亲本, 显示出一定的杂种优势。杂交苗繁殖1 年后开花并自交结实, 花型、花色及鳞茎等形态性状偏向于母本, 自交可育性偏向于父本。
  • 兰倩1,杨利平2
    2011, 34(2): 48-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麝香百合(Li lum longi florm)杂种系` 雪皇后' 的试管苗为材料,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 比较了秋水仙素附加2 %二甲基亚砜(DMSO)对叶片和丛生苗的诱导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叶片以0.05 %的秋水仙素和2 %DMSO 处理72 h 的诱变效果较好, 四倍体率达到了10 %。丛生苗以0.02%的秋水仙素和2%DMSO 处理48 h 较好, 四倍体率达到了23.3 %。丛生苗的诱导效果明显优于叶片。变异植株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四倍体植株气孔的长度和宽度与二倍体相比有明显差异。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法最终确定变异植株的倍性。
  • 王 梅, 高志奎, 边 江
    2011, 34(2): 5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密植剪半叶技术, 即在日光温室硬果型番茄密度增加17 %~ 30%时, 对膨果中期的果穗下位叶剪去叶片的1/ 3~ 1/2 , 保持株幅重叠率ξp 在10 %~ 20 %之间, 取得了改善冠层中下层光能截获性能和提高群体光合效能的双重效果, 可以使日光温室番茄增产14.6 %~ 20.0%。而膨果初期剪叶则会明显降低坐果率和单果重, 致使单株产量降低26.97%;同时剪去果穗上位叶和下位叶也会明显降低坐果率和单果重, 致使单株产量降低 21.73 %。
  • 齐爱勇1,魏东盛2,刘大群1
    2011, 34(2): 56-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21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产生的抗菌物质主要是抗菌蛋白。为明确该抗菌蛋白的理化性质, 利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得到拮抗粗提蛋白, 所获粗提蛋白不耐高温, 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 部分敏感, 对链霉蛋白酶不敏感而对氯仿敏感, 作用活性pH 值范围在5 ~ 11 之间。经过Sephacryl S-200 HR 凝胶过滤柱层析和DEAE Fast Flow 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从B21 的发酵液中纯化了抗菌蛋白, 通过SDS-PAGE 电泳分析, 确定该蛋白质的分子量为43 kDa 。
  • 李 蕊1,杨利平2
    2011, 34(2): 57-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affine)为两性花、异型雄蕊类型, 为探究异型雄蕊生物学功能差异对幼苗适合度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动态生命表方法, 研究7 种授粉方式对多花野牡丹结实及幼苗的动态生命过程。结果表明: 种子的出苗率与千粒重无密切关系。自然授粉萌发率(92.5 %)和出苗率(88.0 %)最高, 紫红色花药授粉在萌发率、出苗率和出苗高峰期都高于或早于黄色花药。在幼苗存活率指标上, 黄色花药高于紫色花药。幼苗的综合适合度顺序为:自然传粉>同株异花紫红色花药授粉>异株黄色花药授粉>黄色花药自花授粉>异株紫红色花药授粉>同株异花黄色花药授粉>紫红色花药自花授粉。自花、异花的异型雄蕊花粉对后代的影响不同, 自然混合花粉授粉表现出强烈的多父本效应。
  • 代 丽, 刘彩霞, 刘孟军
    2011, 34(2): 62-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倍体酸枣(Ziz iphus acidoj ujuba C.Y.Cheng et M .J.Liu )组培苗为试材, 研究了生长调节剂及浓度、茎段类型、温度和刻伤对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 2MS 培养基添加IBA 1.5 ~ 2.0 mg/ L 适合四倍体酸枣组培苗生根;带茎尖茎段与不带茎尖茎段对生根没有显著影响;茎段带3 片以上叶片有利于组培苗生根;适宜的生根温度为25 ~ 30 ℃;茎段基部刻伤与否对四倍体酸枣组培苗生根没有显著影响。
  • 刘 栋1,史宝胜1,魏文欣2
    2011, 34(2): 66-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一串红(S alvia sp lends)、吊竹梅(Zebrina pendula)、吊兰(Chlorophy tum comosum)为材料, 采用自制的甲醛密闭仓以熏气法设定4 个浓度(0、40 、80、120 mg/ m3)进行试验。在处理24 h 后, 分别对其外观形态和部分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甲醛浓度的增加, 一串红首先受害, 叶片出现了焦边现象;当甲醛浓度为80 mg/m3 时, 吊竹梅叶片出现萎蔫症状, 吊兰无明显变化。随甲醛胁迫加强, 3 种植物的MDA 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等均呈上升趋势, 且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与叶片的伤害率呈显著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伤害率相关性不显著。综合分析结果得出, 吊兰对甲醛的抗性最强, 其后依次为吊竹梅、一串红;后两者受伤害的甲醛浓度阀分别为80 mg/m3 和40 mg/ m3 。
  • 张俊艳1, 成克武1, 臧润国2, 郎南军3, 江期川3, 王 茜1
    2011, 34(2): 7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自然度是评价现实植被与其原始状态之间的距离或相似性的一个参数, 对于森林的近自然经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云南松群落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云南省一平浪林场6 个不同云南松群落类型进行了近自然度评价。通过敏感性分析, 对评价因子的筛选和应用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对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构建了由土壤特性、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三个层次11 个指标构成的近自然度评价体系。根据6 个不同云南松群落近自然度的计算结果, 将其依次划分为不同的近自然等级, 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不同群落类型的近自然经营措施。评价结果表明, 该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不同群落的近自然状态。
  • 戴余军1,丁 文1,2,石会军3
    2011, 34(2): 7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提取果胶的最佳试验条件, 以柑桔皮为试验原料, 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果胶, 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溶液浓度为0.5%, 浸提时间为45 min , 浸提温度为45 ℃, 浸提pH 值为5.6 的条件下, 果胶的得率最大, 果胶提取率达到36 .56 %。
  • 李丽丽1,李博文1,刘 微2,杨 卓3
    2011, 34(2): 7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印度芥菜对潮褐土Cd 污染胁迫的耐性、富集特征, 比较研究了EDTA 对印度芥菜修复潮褐土Cd 污染的促进效果。结果表明:Cd 添加量0~ 200 mg/ kg 下, 总体上印度芥菜都能够顺利发芽生长, 地上部生物量随Cd 添加量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 与空白对照相比可提高57.67 %。且随着Cd 添加量的增加, 印度芥菜地上部Cd 含量为0.37 ~ 115.59 mg/ kg , 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地下部Cd 含量线性上升, 为 0.82~ 191.91 mg/ kg 。在EDTA 的诱导下, 印度芥菜的提取量分别是对照的0.5、1.36、1.63 、1.53 、1.54、1.45 倍, 地上部Cd 吸收量最高为对照处理的2.02 倍。因此, 加入螯合剂EDTA 辅助植物修复技术, 能促进印度芥菜对潮褐土Cd 污染的修复。
  • 周邦社1,2,杨新兵3
    2011, 34(2): 80-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温度是森林气候的重要因素, 与植物的生长关系密切。不同坡度和坡向的林分, 光照条件的差异使林内的土壤温度和土壤热通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研究试验区不同林分水热平衡规律, 本试验监测了林木生长季土壤和大气温度。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的平均地温林外>阳坡>阴坡, 6-10 月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先下降后上升;土壤不同土层间温度极差值随气温的增高而减小;土壤容积比热容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呈直线型递增关系;表层土壤典型天气土壤热通量日变化规律总体趋势一致, 呈单峰曲线, 变化幅度晴天>阴天、林外 >林内, 随着气温的降低, 土壤热通量的交换由表层向下传导转变为由下层向地表传导, 土壤热通量值逐渐降为负值, 阴天的降幅较大。
  • 惠 娇, 蒋继志, 鲍 雪, 王 芳
    2011, 34(2): 86-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放线菌NB8(S tre ptomy ces albus)菌株对致病疫霉(Phy tophthora in f estans)的抑制效率, 本试验采用滤纸片法以单因子试验对拮抗放线菌NB8 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发酵条件为: 将NB8 菌株经高氏一号液体培养5 d 的种子液, 以125 mL/ 250 mL 的装液量和1.5%的接种量, 在初始pH7.0、 34 ℃、50 r/ min 及12 h 黑暗/ 12 h 光照下培养10 d 所得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最强, 抑菌率达到81 %以上, 比优化前提高了约20%。结果表明NB8 菌株在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李 宁1,王志刚1,阎爱华1,王勤英2,黄大庄1,毕拥国1,马向超1
    2011, 34(2): 90-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抗干燥能力较强的昆虫病原线虫, 采用小空间控制饱和盐液法测定了10 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的抗干燥能力, 结果表明: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抗干燥能力不同。在25 ℃、相对湿度50.5%的小空间控制器中处理9 h 后,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GA 品系的存活率最高, 达到75.1%, 且复苏后线虫对大蜡螟致死率达 100 %;Heterorhabditis sp .CZ 和XH-9 品系存活率最低为0。利用5 个抗干燥能力较强的品系初步测定其对梨小食心虫的致死能力, 结果表明异小杆线虫ZH 品系对梨小食心虫致死能力较强, LT50 为2.46 d 。
  • 张 靖1,孙明清2,秦秋菊1,刘 顺1,郭建青1,何运转1
    2011, 34(2): 94-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对害虫高效、对环境安全的杀虫植物资源, 本试验以棉铃虫为试虫, 通过饲料混毒法对紫薇叶、花干粉及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紫薇花干粉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在第 5 天和第7 天对棉铃虫幼虫的体重抑制率分别为78.38%和80.89 %, 幼虫、蛹历期分别比对照组延长了2.7 d 和4.3 d。成虫的羽化率为60.56%, 世代死亡率高达40.87%。在紫薇花的石油醚、水及95 %乙醇提取物中, 95%乙醇提取物对棉铃虫生长发育抑制效果最好, 在第5 天和第7 天对棉铃虫幼虫的体重抑制率分别为 79.40 %和82.15%, 幼虫历期比对照延长2.7 d, 且具有一定的拒食、触杀活性。
  • 张书玲, 董丽军, 王瑞强
    2011, 34(2): 98-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腹果蝇(Drosophi la melanogaster)为试验材料, 探讨了亚硝酸钠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及维生素C(Vc) 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亚硝酸钠可以显著缩短果蝇的平均寿命, 添加30 、120 和480 mg/ mL 亚硝酸钠处理组的雌果蝇平均寿命分别减少17.60 %、44.47 %和68.52%, 雄性果蝇分别减少4.71 %、19.19 %和 65.95 %;在添加480 mg/ mL 亚硝酸钠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Vc, 果蝇的平均寿命随Vc 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延长, 其中Vc 浓度为0.13%、0.40%、1.20 %处理组的雌性果蝇平均寿命分别增加了19.61 %、73.63 %和 114.13 %, 雄性果蝇分别增加了0.35 %、27.49 %和137.59 %;生化分析显示, 果蝇体内SOD 活性随Vc 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 而MDA 含量随Vc 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 段磊1,赵国先1,任志友1,苏 坤1,张志强1,杜宗棠1,郑长山2
    2011, 34(2): 102-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选用1 600 只86日龄的伊莎婷特蛋鸡,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分别比较日粮中不同小麦用量及添加不同复合酶制剂对育成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共有10个处理,1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日粮。试验2~10组日粮中小麦用量分别为23.3%(2、3、4组),46.6%(5、6、7组)和70%(8、9、10 组),同时在这3种小麦水平的日粮中分别添加3种不同的复合酶制剂(复合酶1、酶2、酶3)。结果表明:(1)只日耗料量各组均低于对照组,第3组比对照低2.27%(P<0.05),达到显著水平。第4~ 9 组分别比对照低 4.49%(P <0.01)、4.35 %(P <0.01)、4.89 %(P <0.01)、3.89 %(P <0.01)、3.09%(P <0.01), 达极显著水平。 (2)日增重各组均高于对照组, 第7组比对照高13.24%(P <0.05), 达显著水平。第8 ~ 10 组分别比对照组高 29.39 %(P <0.01)、24.54 %(P <0.01)、20.92%(P <0.01), 达极显著水平。(3)耗料增重比第3 、7 、10 组分别比对照组低10.04 %(P <0.05)、10.33 %(P <0.05)、9.76%(P <0.05), 达显著水平。第8 组、9 组分别比对照组低20.79 %(P <0.01)、14%(P <0.01), 达极显著水平。
  • 霍晓青, 王迎春, 王丽叶, 薛晓阳, 褚 军,陈立功, 秦建华, 董世山
    2011, 34(2): 107-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白头翁素对鸡内毒素性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本试验将60 只海蓝灰公鸡随机分为白头翁素治疗组、自愈组和对照组。内毒素攻毒后, 利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血清SOD 和MDA 值, 切片、HE 染色观察组织损伤。结果表明, 攻毒6 h 后, 治疗组和自愈组SOD 值极显著低于对照组(75.16、 75.94 、137.7, P <0.01);白头翁素治疗54 h 后, SOD 值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78 h 后, 治疗组SOD 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攻毒6 h 后, 治疗组和自愈组MDA 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50 、1.48、0.61 , P <0.01)。灌服白头翁素后MDA 值下降, 至78 h 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治疗组15%的死亡率显著低于自愈组的35 %。攻毒后肝细胞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72 h 后逐步恢复, 治疗组的恢复明显优于自愈组。表明白头翁素对鸡内毒素性损伤明显的治疗作用, 可能与其增强组织的抗氧化损伤相关。
  • 刘 洋, 滕桂法, 王春山
    2011, 34(2): 119-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农村医药领域药品价格高、假药劣药泛滥、配送难等问题, 提出了网内药品流转与咨询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给出了系统相关功能介绍, 重点研发了网内药品流转过程中的销售管理与数据分析方法, 开发了简洁、直观的“ 按钮式”数据分析工具。该分析工具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应用, 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并增加经济效益。
  • 路金喜1,马恒泽1,王德宏2,李宏伟1,王彦惠1,陈 丽1
    2011, 34(2): 124-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设计了1 种城镇生活小区污水生态原位净化回用处理工艺。经过试验分析证明:该工艺将厌氧生化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不仅可以大幅提高生物降解效率, 可以使污水净化质量显著改善, 可作为中水回用, 还可以能满足小区生态环境和景观文化功能要求。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回用相比, 城镇生活小区污水生态原位处理回用更加经济合理。
  • 刘玉春, 吴现兵, 刘宏权, 张西平, 李长江
    2011, 34(2): 131-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镶式滴灌带是滴灌系统应用最多的灌水器类型, 本研究对不同厂家、不同标称流量、不同压力补偿性能的5 种内镶式滴灌带进行压力流量关系测试, 探讨在实际工作压力高于、尤其是低于设计工作压力时, 灌水器流量和灌水均匀性所受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压力补偿性能滴灌带的流量随工作压力的降低而减小, 在滴灌带较短条件下, 较低工作压力对滴灌带的流量变差系数和灌水均匀性影响不大。建议滴灌系统运行过程中考虑实际工作压力的大小确定灌水时间的长短, 以达到设计灌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