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15
      

  • 全选
    |
  • 张 珉1, 文彦丽1, 赵小磊2, 刘晓曼2, 路文静1, 肖 凯2
    2013, 36(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DNA-AFLP技术,鉴定了1个对低磷胁迫逆境产生明显应答的小麦bHLH 型转录因子转录本片段(TDF)。比对分析表明,该TDF(TaHLH1 EST)与前人在水稻中鉴定的对低磷产生明显应答的bHLH 型转录因子基因OsPTF1 高度同源。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获得了TaHLH1 EST对应的cDNA序列。TaHLH1 的cDNA全长为2 209bp,含有1个编码480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TaHLH1 含有bHLH 型转录因子具有的Basic-Helix-Loop-Helix保守基序,分别由13,15,6和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比对分析表明,TaHLH1 与源于水稻、大麦和玉米的同源基因编码蛋白在保守基序的氨基酸组成上高度同源。TaHLH1 对低磷、低氮、干旱和高盐等逆境明显应答,但对低钾、低钙、脱落酸(ABA)和低温不产生应答。研究表明,TaHLH1 是小麦 bHLH型转录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在介导低磷等非生物逆境的信号转导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张 宁1,2, 陆 鸣1, 宋凤景2, 赵紫慧1,2, 黄 江1,2,3,吴龙飞1, 王晓鸣2, 李洪杰2
    2013, 36(1): 6-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我国不同地区的20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28份合成小麦材料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利用与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这些合成小麦中Pm2抗白粉病基因。在供试的合成小麦材料中,C7、C14和C2分别抗14~16个菌株,另有6份材料能抗10个以上菌株,C16和C20不抗任何菌株。来自相同杂交组合的材料抗病性表现有很大不同。根据分子检测的结果,C9和C19的扩增片段与Pm2基因相同,但是抗谱分析表明这两个合成小麦对白粉菌的反应型与Pm2基因不同。
  • 卢兴霞1'2, 胡惠蓉1, 王 健1'3, 于爱霞1, 陈 清1, 张其生1, 包满珠1
    2013, 36(1): 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大花三色堇自交系的遗传潜质,指导大花三色堇杂交育种,对大花三色堇5个亲本自交系及其按 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Ⅱ组配的10个杂种F1 的7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亲本C是综合性状相对优良的亲本;在培育大花、丰花品种时,亲本E可作为重要亲本。对杂交组合进行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组合E×B、B×A 的综合表现较好。在进行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配制时,应同时兼顾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且一定要在选择一般配合力较高的基础上注重较高特殊配合力效应的选择。根据总配合力效 应可以有效预测杂交组合的表现。
  • 王 玲1, 王 硕1,2, 薛建华3, 周世良2
    2013, 36(1): 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和掌握野生莲子遗传变异的分布规律,对2009年采自我国5个不同种群(黑龙江省月牙湖、河北省白洋淀、山东省微山湖、湖南省洞庭湖和江西省鄱阳湖)的野生莲子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采用多重比较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野生莲子的形态变异规律和莲子形态性状之间及其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莲子的结实量、结实率、单粒重、纵径、横径及纵横径比表现出较大的种群间的变异。相关分析显示,莲子的单粒重与纵径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横径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野生莲子丰富的遗传变异将为优质品种的培育和资源创新提供重要基础。
  • 祝海燕1, 罗双霞2, 陈雪平2, 李晓峰2
    2013, 36(1): 2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牛角辣椒‘绿龙9号’,朝天椒‘天鹰’,小果番茄‘绿玛瑙’,圆形茄‘快青’,野生茄‘红刺茄’和‘托鲁巴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染色体数均为2n=2x=24,且均具有1对带随体的染色体;染色体长度茄子约在3~5μm、辣椒约在5~7μm、番茄约在2~4μm;辣椒‘绿龙9号’和‘天鹰’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24=18m+4sm(2SAT)+2st和2n=2x=24=18m(2SAT)+6sm,核型类别分属2B和2A;番茄‘绿玛瑙’的核型公式为2n=2x=24=14m(2SAT)+8sm+2st,核型类别属2C;茄子‘快青’的核型公式为2n=2x =24=20m+4sm(2SAT),核型类别属2A;野生茄‘红刺茄’和‘托鲁巴姆’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24=20m (2SAT)+4sm和2n=2x=24=22m(2SAT)+2sm,核型类别分属2A和1A。
  • 胡淑明, 陈海媛, 王海燕, 乜兰春
    2013, 36(1): 25-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并确定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两性完全花诱导和差异基因分离的关键时期与花蕾大小的关系,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直径芦笋花蕾的性别分化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在雄株和雌株的花器官发育早期,两者都有雄蕊和心皮。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雄蕊和心皮分别在雌性和雄性个体中停止发育。雄花花蕾直径2.0mm,是芦笋雄花雌性器官发育停滞的关键时期,为雄性两性完全花诱导和性别分化差异基因分离时期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 李敬蕊, 夏庆平, 高洪波, 宫彬彬, 吴晓蕾
    2013, 36(1): 28-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瓜(Cucumis meloL.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γ-氨基丁酸(GABA)浸种处理对低氧胁迫下种子萌发 及芽苗生长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氧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显著降低,芽苗的胚根长、胚轴长和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活性显著降低,芽苗的O•- 2 产生速率和H2O2 含量显著增加;而不同浓度GABA均能提高低氧胁迫下发芽率、发芽势和芽苗的胚根长、胚轴长、抗氧化酶活性,而芽苗的O•- 2 产生速率和H2O2 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GABA浸种处理能促进低氧胁迫下甜瓜种子的萌发,并通过活性氧代谢的调节缓解低氧胁迫造成的伤害,其中以GABA浓度2~2.5mmol/L处理效果最好。
  • 张丽光1, 仝少杰2, 李迎春3, 王永福2, 李爱永4, 彭正萍1, 薛世川1
    2013, 36(1): 32-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根据1986—1994年和2007—2010年河北省定州市土壤肥力监测数据,明确了该市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和养分贡献率,以及氮磷钾肥用量与 玉米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6—1994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呈上升趋势,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而2007—2010年四种肥力指标均呈上升趋势;随时间延长,土壤基础地力和养分贡献率均下降;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玉米产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间均呈显著的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曲线相关,结合这两种模型的拟合结果,提出了本市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和经济最佳产量施肥量推荐范围。
  • 郭子鹏1, 任希文2, 杨路华1, 高慧嫣1, 李 天1
    2013, 36(1): 37-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冉庄实验站进行耕作与非耕作对比田间试验,获得河北平原区土壤中硝态氮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硝态氮主要来自施肥,硝态氮的分布受降水、灌溉影响很大,氮肥深层淋溶现象明显。玉米生育期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随深度变化较大,呈现双峰现象。根层土壤(0~100cm)硝态氮含量随深度增加,在80~ 100cm呈现第1个峰值,在200cm左右出现第2个峰值,且较前1个峰值更大。第1个峰值主要是玉米苗期施肥所致,第2峰值是小麦生育期施肥随雨季降水下移所至。350cm土层以下土壤含氮量随深度减少并稳定在 20mg/kg左右。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的分布情况差别明显,耕作区的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远高于非耕作区,并且在深层土壤中仍有分布。为此,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减少氮素对水体的污染需从施肥灌溉管理方面采取措施。
  • 尤 飞, 王秀芬, 李文娟
    2013, 36(1): 4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AEZ模型计算得到的1980—2009年逐年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作为气候变化影响因素,结合搜集到的1980—2009年黑龙江玉米生产的经济社会要素,本研究构建了主成分分析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对玉米单产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主成分影响占到10%略多,“经济社会”主成分贡献率最大,达到50%以上;“传统投入”主成分贡献率约17%;相比较“经济社会”和“传统投入”主成分而言,“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贡献份额最低。“气候变化及应对措施”1980—2009年的主成分得分呈现不规则波动,没有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表明气候的实际作用不明显。同时,该主成分得分与黑龙江玉米产量变化没有相关性;与黑龙江玉米产量呈线性相关的是“经济社会”主成分。
  • 李 臻1, 孙彪彪1, 张 钢1, 袁德水2, 王 丽2, 张宝祥2, 李金兰2
    2013, 36(1): 46-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寒锻炼期间对11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Litv.)幼树枝叶进行人工低温处理,以 1年生针叶和茎的相对电导率作变化曲线,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樟子松针叶和茎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此评价其抗寒性;并测定了针叶和茎的干物质含量及针叶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Fv/Fm),对干物质含量和Fv/Fm与抗寒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抗寒锻炼的进行,樟子松针叶和茎的抗寒性逐步增强,抗寒锻炼初期的9月针叶的抗寒性强于茎的抗寒性,而抗寒性达最强的3月茎的抗寒性强于针叶的抗寒性;②这些器官的干物质含量与抗寒性为多项式相关;针叶的荧光参数Fv/ Fm 与抗寒性为线性相关。
  • 季琳琳,吴中能,刘俊龙,陈维,丁增发
    2013, 36(1): 50-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竹柳3号’、‘苏柳172’为材料进行盐胁迫试验,分析了盐胁迫下2种柳树光合特性日变化差异,并对 净光合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竹柳、苏柳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 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9:00时和15:00时,第1峰值高于第2峰值,随着盐浓度的增加, 2种柳树的 净光合速率均明显降低,浓度越大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越大,其中苏柳的降幅较大。2种柳树的气孔导度与净 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较一致,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气孔导度均明显降低。胞间 CO2 浓度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晚 高午间低,气孔限制值呈双峰模型。经过回归和通径分析可知,影响2种柳树净光合速率的因子及因子的影响 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 程 浩1,2, 程 旭3, 许中旗1,2, 耿丽君1,2, 许 晴1
    2013, 36(1): 55-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不同树种及其不同器官含碳率的差异,本试验采用湿烧法对燕山北部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主要物种各器官含碳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华北落叶松林各主要树种以叶片含碳率为最高,约为55.57%,侧枝的含碳率与主干相近,分别为50.14%和50. 30%;华北落叶松各器官平均含碳率为52.57%,低于本地区的山杨(Populus davidiana),而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棘皮桦(Betula dahurica)较为接近,但高于色木槭(Acer mono)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华北落叶松的含碳率与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华北落叶松林中,灌木及草本的平均含碳率分别为51.23%, 48.98%,凋落物层含碳率低于各生物组分,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 张丽玮1, 张 慧2, 原民龙3, 徐学华1, 郭耸松1, 李玉灵1
    2013, 36(1): 59-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明冀北山地油松林、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林3种典型生态景观林优势种群的发展趋势,为其经营改造提供依据,本研究运用种群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3种生态景观林优势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冀北山地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林的各优势种群幼苗幼树个体缺乏,中径级、大径级个体较多,基本呈衰退趋势;油松林的油松种群的小径级个体数量多,属于进展型种群。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的Ⅱ径级、Ⅳ径级和Ⅵ径级后,油松林的油松种群随着时间推移,小径级个体数相对仍保持较多的状态,表明油松种群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林各优势种群呈现衰退趋势,实施适当的抚育间伐措施已成必然。
  • 骆鹏飞1, 俞兰秀1, 蒋爱民2, 曲 直2, 李 娜1
    2013, 36(1): 6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来源于丹麦科汉森(Chr.Hansen)公司、美国杜邦丹尼斯克(DANISCO)公司和荷兰帝斯曼(DSM)公司的16个混合型直投式菌种,通过传一代前后的菌株比例、发酵活力表现、产品稳定性及感官特性、传一代发酵剂在饮用型酸奶中应用后产品的后酸特性、后风味特性及乳酸菌活菌数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适宜用于传一代应用的最优菌种为DSM 公司的CY-124。其传一代后仍然含有较高数量的杆菌,发酵时间在3.5h以内,对发酵活力有着明显改善,且在饮用型酸奶中应用后产品的后酸化特性、后风味特性及菌株数量稳定性良好。
  • 陈 乐, 郝志敏, 孙志颖, 申 珅, 王晶晶, 董金皋
    2013, 36(1): 69-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明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PM-1菌株产生紫杉醇的基础上,本试验系统研究了菌龄、孢壁降解酶、稳渗剂、酶解时间及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 值对小孢拟盘多毛孢PM-1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以期建立稳定高效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体系。研究发现,小孢拟盘多毛孢PM-1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因素为混合酶系中各种酶的浓度配比及酶解时间,综合各项试验结果,明确PM-1 菌株原生质体制备适宜的条件为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Fries液体培养基(pH5.5)振荡培养18h,Lywallzyme (7.5g/L)、Drislase(7.5g/L)、Snailase(7.5g/L)3种酶的混合溶液,在36℃下酶解3h,以0.7mol/L NaCl作为稳渗剂制备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研究结果为菌株的遗传改良和提高菌株的紫杉醇产生率奠定了基础。
  • 王庆灵1,2, 崔建州1, 赵嘉平2
    2013, 36(1):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树木溃疡病菌具有寄主多样性、危害症状复杂且分布广泛的特点,快速简便地区分真菌类别是杨树溃疡病研究及防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对树木溃疡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以M13为引物的PCR扩增可以在不同的种类之间产生稳定分化的带型。因此,本研究分离了43株18种树木溃疡病相关真菌,并且对这些菌株进行rDNA-ITS序列测定及M13-PCR。结果显示,M13带型差异与真菌的特定种类相对应。因此,认为 M13分子标记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区分树木溃疡病菌。
  • 张 伟, 何运转, 黎 丹, 刘 鹭, 秦秋菊
    2013, 36(1): 80-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在培养温度为20℃、光周期10L:14D和14L:10D条件下,分别饲喂白杨毛蚜和菜缢管蚜,观察异 色瓢虫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食物因素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都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光周期因素的影响较大。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在长光照(14L:10D)下比在短光照(10L:14D)下显著延长,饲喂白杨毛蚜 延长雌虫1.0d、雄虫1.5d,饲喂菜缢管蚜延长雌虫3.6d、雄虫3.1d。在短光照下,食物对异色瓢虫成虫前发 育历期影响差异不显著;在长光照下,异色瓢虫的发育受食物变化影响显著,取食白杨毛蚜的异色瓢虫比取食菜 缢管蚜的发育快。根据异色瓢虫的羽化率、雌雄比、产卵前期和羽化后20d的单雌产卵量的变化,表明其羽化 后发育主要受光周期影响,受食物影响较小。
  • 孙宝利1, 陕 红1, 袁志华2, 曾希柏1
    2013, 36(1): 85-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应用盆栽试验和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考察毒死蜱主要代谢物3,5,6-三氯-2-吡啶(简称3,5,6-TCP)在植物、土壤中的累积与转化,研究毒死蜱代谢产物累积量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推荐剂量喷施 毒死蜱的第7天和第14天,3,5,6-TCP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累积量达到峰值,直到20d后,植物体内几乎测不出3,5,6-TCP残留,而土壤中3,5,6-TCP残留量仍较高,其降解速度较慢。(2)3,5,6-TCP在5种土壤中的累积量主要与土壤自身物理性质有关,并随着温度和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肥量和湿度相关不大,5种土壤中3,5,6-TCP的残留累积量在0.14~0.21μg/g。(3)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土壤样品,应用色谱保留时间验证3,5,6-TCP在土壤中能继续转化生成3,5,6-三氯-2甲氧基吡啶(TMP),表明毒死蜱代谢转化途径与微生物量及种类有关,使得毒死蜱的安全降解具有可行性。
  • 范文超1'2,程志1'2,党志红2,李耀发2,潘文亮2,高占林2
    2013, 36(1): 90-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吡虫啉拌种后对小麦蚜虫超长持效期的控制机制,本试验采用测定小麦蚜虫存活时间,麦蚜蜜露排泄量及麦蚜刺吸次数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不同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小麦蚜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表现出不同的控制机制。从麦蚜存活时间和蜜露排泄量来看,拌种后的苗期植株对麦蚜表现出了较强的致死作用,接虫3h后植株上试虫的存活率为0;孕穗期和灌浆期,麦蚜在拌种植株上24h后,存活率分别为42.56%和77.33%,麦蚜蜜露分泌量仅为对照的7.86%和8.59%,麦蚜的存活率虽有明显增 加,但其蜜露分泌量却很低,表明吡虫啉拌种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对麦蚜有拒食作用。从刺吸次数来看,灌浆期拌种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拌种植株明显减少了麦蚜的再刺吸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拒食作用。表明吡虫啉拌种在苗期对小麦蚜虫表现为胃毒作用,孕穗期对麦蚜表现为胃毒与拒食共同起作用,而灌浆期则以拒食作用为主。
  • 石运娇1, 苏 红2, 张 坤1, 李冬杰3, 李世杰1
    2013, 36(1): 95-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牛PEG11 基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生物学功能和其分子调控机理奠定基础。选取6种哺乳动物PEG11 基因的CDS序列作为研究对象,进化分析表明:包括牛、羊、小鼠、熊猫、猪和人在内的6种哺乳动物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109,且牛与猪遗传距离最小,为0.036,与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一致。CpG岛在线软件预测显示,在牛中该基因上游5kb内没有CpG岛。启动子在线软件预测和转录因子分析相结合显示,启动子可能位于该基因5′端上游2 181~2 131bp处,此区域包括大量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并在2 173bp处存在一个TATA框。蛋白质在线软件分析表明,PEG11 基因编码一种螺旋形跨膜蛋白质,有α-螺旋、β-转角和自由卷曲3种二级结构。
  • 高玉红1, 曹玉凤1, 于海川2, 赵凤存3, 李雪梅1, 李建国1
    2013, 36(1): 100-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检测河北省不同地区6个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肉牛场舍内外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夏季和冬季肉牛舍的空气环境质量进行分析。不同季节各牛场的舍内、舍间和场中氨气(NH3)含量差异明显,夏季敞棚舍内NH3含量与舍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有窗舍和半开敞舍内NH3含量远高于舍间和场中。冬季除了敞棚舍,其他牛舍内NH3含量远高于夏季,尤其3种密闭牛舍内NH3含量达到7.8~10.8mg/m3,而夏季只有0.92~0.95mg/m3,且检测高度1.2m的NH3含量显著高于0.6m;夏季各牛舍内外CO2含量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冬季均超标(敞棚舍除外),尤其密闭牛舍CO2含量平均高达3 811mg/m3。
  • 赵晓顺, 张晋国, 马 立
    2013, 36(1): 105-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量播种技术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了一种气吸式小麦精量排种器。排种器采用了内外圆管套装,利用真空负压通过外管直缝隙吸种的结构形式,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排种器的缝隙宽度、旋转速度和负压值参数进行了优化。在田间与现有小麦播种机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测量数据分析了直缝式小麦播种机的播种均匀性、田间出苗率、各行排种量一致性、总排种量稳定性以及种子破损率等性能。试验数据显示,该排种器比目前国内机械式小麦排种器的粒距变异系数提高了20%以上,播种均匀性方面有明显地提高。
  • 王养廷, 田立勤
    2013, 36(1): 109-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格工作负载对研究网格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户作业是构成负载的来源,通过研究用户作业特征,可以对负载进行建模与预测。用户作业的聚合处理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处理网格工作负载方法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用户的提交行为和作业特性。通过使用3个著名网格的作业负载数据在作业到达时间、作业并行度、作业运行时间和作业等待时间4个方面对网格工作负载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有助于进行负载分析和构建新的负载模型。
  • 寇宏达, 靳志强
    2013, 36(1): 113-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高校实验室科学化、网络化管理的目的,采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 系统设计、实现,并通过实践验证研究效果的技术路线,构建了基于B/S结构模式的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在河北农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室的具体应用,达到了实验室无纸化办公、高效率管理的效果。
  • 陈 曦1, 牛晓颖2, 邵利敏3
    2013, 36(1): 118-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索了使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鉴别黑芝麻糊品牌的可行性。试验共采集了48个不同品牌黑芝麻糊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波长范围为800~2 500nm。使用Hierarchical聚类、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判别偏最小二乘等方法分析了黑芝麻糊品牌的分类鉴别结果,各种方法的校正集和预测集均得到了100%的判别正确率。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用于黑芝麻糊品牌的鉴别分析,分析过程具有快速、准确等多方面的优点。
  • 赵建国, 李建昌, 郝建军, 马璐萍, 马跃进
    2013, 36(1): 123-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TXⅡ500型TIG焊机,以Ti粉和石墨粉为原料,以工业纯氮为反应气体和保护气体,利用反应氮弧熔覆技术在Q235试件表面制备了Ti(CN)/Fe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XRD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摩擦试验机分析了涂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显微硬度及涂层的耐磨性。结果表明:涂层成形良好,无裂纹、气孔等缺陷;涂层主要由原位反应形成的TiC0.51N0.12 相、Fe相及少量的TiO2 相组成;Ti(CN)/Fe涂层的显微硬度高达1 100HV0.5,约是基体金属的3倍;涂层磨损失重约是基体金属的1/8,涂层具有较好的耐磨性。
  • 刘书静, 李 芝, 刘 宁, 王 志
    2013, 36(1): 126-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WDG)的制备方法,并确定了最佳配方,简述了该剂型的特点、配方组成、 加工工艺、贮存稳定性以及性能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水分散性粒剂的要求,如悬浮率为 92.1%,崩解时间在1min以内,在(54±2)℃下贮存14d后的分解率小于5%,且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水分 散粒剂的要求。
  • 刘 丹1, 李纪纲1, 李志南2, 王 军3
    2013, 36(1): 130-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介绍了台达ES2系列PLC控制X5032普通立式铣床。根据控制要求,进行计算选择了台达 ASDA-B2的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进行进给轴运动,其他轴控制使用机体原有的电机进行运动控制,确定了 PLC的输入输出点,编写了PLC程序,进行了整机的调试运行,对过负荷报警和位置误差过大问题进行了分析解决。通过使用实验,机床运行状况良好,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