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3-11
      

  • 全选
    |
  • 兰金苹1,2, 丁国涛1, 刘 钊1, 郭亚璐1, 郭美岑1, 史佳楠1, 刘国振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中主要的能量供应细胞器,虽然多种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已知,但对线粒体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表达研究关注甚少。本研究采取基于抗体的蛋白质组学策略,制备了17个线粒体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特异性抗体,包括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细胞色素C合成酶、ATP合酶和核糖体蛋白质等5 类,利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调查了这些蛋白质在水稻种子萌发及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叶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种子萌发阶段,ATP合酶中的亚基9和核糖体蛋白质S13亚基表达上调,细胞色素C合成酶 CCMB和CCMC表达下调,其余13个表达没有发生变化。在叶片发育阶段,15个蛋白质发生表达上调,且表达模式基本相似,均呈现前期较低,随发育逐渐提高,到成株期达到峰值,其中部分蛋白质在成熟期仍维持在较高的峰值强度(如NAD4、CCMFc、ATP9、RPS1、RPS4和RPS7),提示这些蛋白质在成熟后的灌浆期仍发挥一定作用,而其余蛋白质在成熟期表达量明显下降,提示其功能主要是在营养生长阶段发挥。有意思的是,在叶片发育阶段,RPS19蛋白质表达下调,ATP1蛋白质的表达稳定,它们的特征和功能值得进一步关注。本试验结果直观且相对定量地揭示了线粒体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表达与种子萌发和叶片生长之间的关联,为深入了解其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 刘 婷, 谢世英, 王玉芳, 尚忠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质膜质子泵AHA10在盐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本试验以拟南芥AHA10 缺失突变体aha10-1 幼苗为材料,检测了盐胁迫条件下幼苗根和子叶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aha10-1 幼苗在0.1mol/L NaCl处理条件下,主根长度明显短于野生型,子叶生长状况与野生型相同,说明AHA10可能在幼苗根盐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盐处理后野生型根细胞质膜钙电流明显增强,而aha10-1 根细胞质膜钙电流未见明显变化,表明AHA10可能在盐胁迫激活钙信号过程中发挥了介导作用。
  • 张晓娅, 张国芳, 司 琪, 崔素娟, 赵红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F-YC9是模式植物拟南芥核因子Y家族成员之一,在开花调控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蛋白的特性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尚待探究。本文首先扩增获得了NF-YC9基因的序列,采用重组技术构建了与麦芽糖结合蛋白MBP编码基因融合的重组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了MBP-NF-YC9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并借助直链淀粉亲和层析介质纯化技术获得了电泳纯的MBP-NF-YC9重组蛋白,以备进一步对 NF-YC9蛋白的生化特性进行全面检测。
  • 赵 芊1,2, 牛亚丽1, 张肖晗1,3, 刘 方1,2, 贾振华1,2,马 宏1,2, 宋水山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植物响应细菌信号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的分子机制。本文利用二维差异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3-羰基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3OC6-HSL)处理引起拟南芥膜蛋白质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3OC6- HSL共诱导53个蛋白点发生显著变化,涉及天然免疫、逆境胁迫响应、碳代谢、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暗示了3OC6-HSL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阐明植物-细菌跨界通讯的分子机制提供更多的功能蛋白质信息。
  • 王庆庆, 魏凤菊, 闫 超, 刘 娜, 王月影, 侯春燕, 王冬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钙调磷酸酶B类似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亲和组合接种后的16h,TaCBL1、TaCBL3、TaCBL4、TaCBL7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分别达到了对照的近8,2,4.5,14倍的水平,而在不亲和组合中,这4个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相近;TaCBL2 和TaCBL9 的表达趋势在亲和组合和不亲和组合间大致相似,但在不亲和组合中其表达的峰值出现的时间要早于亲和组合;TaCBL6 在2个组合的表达变化基本一致。以上结果初步表明,TaCBL 可能参与了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基础防卫反应,其中TaCBL2 和TaCBL9 在抵抗叶锈菌侵染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而TaCBL1、TaCBL3、TaCBL4 和TaCBL7 的高表达削弱了寄主的抗病性从而更利于叶锈菌的侵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Ca2+ 信号通路中钙调磷酸酶B类基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试验基础。
  • 李国良1, 李孟军2, 刘子会1, 张华宁1, 郭秀林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从玉米幼叶中获得热激转录因子基因ZmHsf06 生物学特性及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耐热性和抗旱性评价的基础上,从表型和生理水平对转ZmHsf06 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表型观察结果显示,盐胁迫下转ZmHsf06 拟南芥植株根系和地上部长势明显强于野生型;生理指标分析发现,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叶片SOD、POD、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相对较低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且叶片渗透势升高明显。结果表明,ZmHsf06 不仅能提高植株耐热性和抗旱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植株的耐盐性也发挥重要作用,是玉米热激转录因子家族主要成员之一。
  • 方韦博1, 丁维维1, 肖 凯2, 李小娟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期构建的富集丰磷逆境特异表达小麦根系cDNA差减文库中,鉴定了1个SPX家族基因成员Ta- SPX129(GenBank登录号:EF522137)。TaSPX129 的开放阅读框为1 320bp,编码一条由4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多肽链,该预测蛋白中含有植物保守的SPX基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aSPX129 与大麦和二穗短柄草的SPX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推测上述基因可能具有相似的进化途径。对TaSPX129 与其他植物种属中的同源蛋白进行聚类分析,该小麦SPX成员属于SPX-MFS亚家族。与丰磷对照相比,低磷处理后小麦根系中TaSPX129 的表达水平下降。此外,TaSPX129 对低氮和高盐逆境也明显应答,表现为根系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本研究表明,TaSPX129 在转录水平上对低磷等逆境产生应答,为探索该基因介导植株抵御非生物胁迫的机制打下基础。
  • 闫 超, 王悦琳, 魏凤菊, 程子义, 韩胜芳, 侯春燕, 王冬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NCBI上公布的14个TaCDPK 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将小麦品种‘洛夫林10’分别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和165组成不亲和组合与亲和组合,在接菌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取样,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14个TaCDPK 基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谱。结果显示,14个TaCDPK 基因的表达模式可分为4类:TaCPK1、TaCPK2、TaCPK6、TaCPK7 在叶锈菌侵染早期2个组合中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 TaCPK3、TaCPK18 、TaCPK19 在叶锈菌侵染早期2个组合中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而TaCPK5、TaCPK8、 TaCPK9、TaCPK12、TaCPK13、TaCPK15 的表达量在不同组合中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另外, TaCPK4 在2种组合中前期表达量并无明显差异,但是接种后48h在不亲和组合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而亲和组合中的表达量基本没有变化。结果表明,TaCPK1、TaCPK2、TaCPK6、TaCPK7、TaCPK3、TaCPK18 、 TaCPK19 、TaCPK4 可能参与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过程;而TaCPK5、TaCPK8、TaCPK9、TaCPK12、 TaCPK13、TaCPK15 在小麦抗叶锈菌侵染中可能不起作用。
  • 高梦烛1, 耿同茹2, 高 静1 张 昊1, 李生辉1,邢继红1, 王凤茹1, 董金皋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油菜素内酯(BR)提高水稻(Oryza sativa)抗真菌的分子机制,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鉴定受 BR调控的蛋白质,结果表明:OsCHRLK (Chitinase-Related Receptor-Like Kinase)受BR上调;通过RT-PCR 技术对水稻叶片中编码几丁质酶(Chitinase)基因CHA1 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CHA1 受BR的上调;对BR 处理后水稻叶片细胞间隙液中几丁质酶的活性分析表明,几丁质酶的活性也明显受BR上调;过表达OsCHRLK 的转基因拟南芥表现为抗灰葡萄孢的能力增强,说明OsCHRLK在BR提高水稻抗性方面起正调控作用。以上结果表明BR可激活几丁质酶信号系统,加速对真菌细胞壁的降解,减少病菌对植物的伤害。
  • 程玉豆, 葛文雅, 闫洪波, 杨 坤, 关军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鸭梨’为材料,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CaM,并借助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鸭梨’花、叶及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获得了2个长度为764和801 bp的CaM cDNA 序列,分别命名为PbCaM1 和 PbCaM2,二者均含有450 bp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49个氨基酸,且氨基酸序列相同。‘鸭梨’CaM 在系统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与苹果相比,两者氨基酸序列为100%一致性。PbCaM1和PbCaM2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它们在成叶、盛花期花瓣和幼果期表达量较高。本研究表明CaM 具有高度保守性,PbCaM1 和PbCaM2 在 ‘鸭梨’果实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郑伶杰, 李方方, 杨利粉, 徐继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砧木Y系和SH40实生后代及嫁接的红富士苹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砧木对树体生长及矮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研究苹果砧木致矮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Y-1和2号砧木上品种树高分别为乔化对照的51%和65.5%。Y-1砧木在6-8月份的GA20ox1 基因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上嫁接的品种8月份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对照。NCED1 基因在6月份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7-8月份的显著低于对照; 其上嫁接的品种7月份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而8月份的显著低于对照。在7-8月份2号砧木及嫁接品种 GA20ox1 基因和NCED1 基因的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
  • 蒋继志1, 王蓓蓓1, 王游游1, 耿同茹2, 郑 超1, 张利辉3, 董金皋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hotiniae)产生的致病毒素组分,利用中压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C-18制备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层析对粗毒素进行了分离纯化,以离体叶盘针刺法检测分离所得组分的致病活性。结果显示:经中压硅胶柱层析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得到了FrⅢ1和FrⅢ2两个组分,其中FrⅢ1有较强活性;用sephadex LH-20对FrⅢ1进一步纯化后又得到了两组活性组分FrⅣ1-2和Fr Ⅳ3-4,其中组分FrⅣ3-4的活性明显强于组分FrⅣ1-2;HPLC分析发现这两组组分又分别含有2个和5个组分,7个组分均在C-18柱层析过程中出峰时间较早,说明该毒素的极性较大。
  • 武 倩1,3, 王 丹2,3, 李 冰1, 李巧玲2, 程玉豆3, 关军锋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贮藏期间冷害的发生,以深州蜜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 cv.Shenzhou)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自发气调包装联合聪明鲜(MAP+SF)以及联合乙烯控释剂(MAP+ESF)对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贮藏49d后,MAP+SF处理果实P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果实(CK),果肉褐变指数显著低于MAP处理果实;MAP+ESF处理保持了果实硬度,降低了果肉褐变指数、出汁率和总酚含量、PPO活性。20℃货架3d 后,MAP+SF延缓了果肉褐变,减少了总酚含量,但提高了果实出汁率,加剧了果实腐烂率;MAP+ESF处理减少了果肉褐变和果实腐烂,降低了出汁率和总酚含量。这表明MAP+ESF处理技术可有效改善果实贮藏品质,延长货架期。
  • 杨 娟1, 张明月1, 张崎峰2, 杨 鹏1,刘曲玮3, 李永国3, 张利辉1, 董金皋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具有较高除草活性的微生物菌株,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本试验从西瓜细菌性果腐病病叶上分离纯化微生物菌株,利用茎叶处理法测定了其次级代谢产物除草活性,利用16S rDNA序列和生理生化试验对除草活性最高的菌株进行了种属鉴定,进而利用硅胶柱层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对其次级代谢产物中的除草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株具有除草活性的细菌,其中菌株XG1对马唐的除草活性最高,将其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发酵液经液-液萃取,硅胶柱层析和HPLC分离纯化得到了保留时间为15.757min的除草活性物质Ⅰ。本研究证明,菌株 XG1具有开发成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并为今后分离纯化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除草活性物质和开发新型细菌除草剂奠定了基础。
  • 时丽冉,崔兴国,白丽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7个小黑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混合盐碱(NaCl+Na2CO3)胁迫对小黑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以及叶片中MDA含量、脯氨酸含量、3种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混合盐碱胁迫下,所选小黑麦品种均表现鲜重降低,MDA和脯氨酸含量上升,SOD和POD活性增高;CAT表现为有的品种在低盐碱浓度下升高,而中、高浓度盐碱胁迫下降低,有的品种则呈一直上升趋势。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7 个品种抗盐碱能力顺序为‘中饲828’>‘冀饲2号’>‘中新830’>‘NTH1048’>‘中饲237’>‘劲松49’>‘黔中3号’。
  • 张运峰1, 张淑红1, 范永山1, 董金皋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研究表明,玉米大斑病菌Ste12 基因对分生孢子发育和致病性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试验利用 Ste12 基因的RNAi沉默突变体StRNAi 9-10和StRNAi 3-6分析该基因对玉米大斑病菌渗透胁迫的调控能力。通过比较野生型菌株和RNAi沉默突变体在0.4mol/L CaCl2、1mol/L KCl、1mol/L NaCl、1mol/L山梨醇等渗透胁迫条件下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菌丝形态、产孢量等指标,发现StRNAi9-10对1mol/L NaCl和 1mol/L KCl胁迫的耐受能力显著增强,对1mol/L CaCl2 胁迫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对1mol/L山梨醇的耐受力无显著差异;StRNAi 3-6对4种胁迫条件的耐受能力均显著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te12 基因不仅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发育和致病力形成,而且参与玉米大斑病菌的渗透胁迫调控。
  • 王雪征, 茜晓哲, 庞建周, 张文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冬小麦‘邯4589’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水胁迫条件下15个部位全硅含量。结果表明:茎秆的全硅含量, 无论以百分含量计、以单位地上物干重计,均表现出较其他暴露部位更加明显的随水胁迫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趋势。茎干中全硅含量为0.4%~1.5%,变幅较麦糠(2.9%~ 3.3%)大,随水胁迫变化的稳定性较各级叶片 (1.3%~3.8%)和叶鞘(1.5%~2.4%)好,可作为研究全生育期水胁迫等的重点取材对象。
  • 张运峰1, 张淑红1, 武秋颖1, 刘海英2, 周国顺2, 范永山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品种‘唐平26’的20个原生质体再生菌株进行了ISSR-PC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条ISSR 引物共扩增出117个基因条带,其中107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指数达 91.29%;再生菌株间遗传距离在0.043 0~0.462 4之间,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为0.60~0.96;当遗传相似系数为 0.73时,供试菌株可分为3类,第1类为再生菌株R4,第2类为再生菌株R21,第3类为亲本菌株和其他再生菌株。拮抗反应试验表明,再生菌株R4和R21与亲本菌株存在明显的拮抗反应,可能为新的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ISSR-PCR技术可检测平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中的遗传变异,用于平菇新品种的选育。
  • 张 洁1, 赵甜甜1, 郑文永2, 商 蕾3, 王月影1, 邱丽娟4, 王冬梅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前期建立的大豆胚尖遗传转化体系,借助农杆菌转化技术将抗逆基因GmUBC2 导入河北省推广大豆品种中,获得了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大豆新材料。结果表明,6个供试河北省优质大豆品种中,‘冀豆16 号’的胚尖再生率较高,可达到75.57%,‘五星2号’转化植株的PCR阳性率较高,可达到9.91%。不同农杆菌菌株中,农杆碱型的EHA105菌株侵染效率明显高于胭脂碱型的GV3101和C58C1。在侵染阶段和共培养阶段添加600mg/L L-Cys和2.0mmol/L DTT能够明显提高‘冀豆16号’胚尖的发芽率和平均重生芽数,提高转化效率。经PCR以及RT-PCR检测,获得了转抗逆基因GmUBC2 的‘冀豆16号’和‘冀豆12号’转化植株及其T3 代种子。经200mmol/L NaCl胁迫25d,T1 代阳性转化材料仍然能够正常生长,而对照植株已经完全枯黄。经0~300mmol/L NaCl胁迫处理的T2 代阳性植株,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植株叶片的脯氨酸积累量比对照明显增高,而丙二醛含量均明显降低。结果表明转GmUBC2 基因的植株能够降低盐胁迫对膜质造成的伤害,具有一定的抗盐胁迫能力。
  • 闫素红, 刘 颖, 朱 昀, 苏乐乐, 鲁 冰, 魏景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吉粳88’成熟胚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抗旱基因8981,对转化过程中愈伤组织的诱导、转化、筛选等条件进行研究,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鉴定、除草剂抗性检测和抗旱性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吉粳88’在诱导愈伤的过程中,不需要切芽;当菌液浓度 OD600=0.2,浸染时间为20min时,转化效率最高且效果最好;在筛选培养前,需要经过恢复培养。PCR检测证明8981基因已整合到‘吉粳88’基因组中,抗性检测发现转基因植株对除草剂和PEG胁迫都有一定的抗性。
  • 张冠华, 李朝炜, 闫素红, 苏乐乐, 郭 蒙, 魏景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鲲旱2号’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虫基因PPA 导入旱稻愈伤组织中,以期获得抗虫转基因旱稻植株。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2,4-D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2,4-D浓度为2mg/L 时,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佳。对获得的转化植株进行PCR 检测证明PPA 基因已成功整合到旱稻基因组 DNA。对阳性植株的后代喷施0.8mg/mL除草剂检测表明,转基因植株后代具有良好的除草剂抗性。
  • 苏乐乐,李冬杰,张冠华,王沛沛,魏景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绥8’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愈伤组织的诱导、筛选、再生情况,并对转化植株进行PCR和抗旱性鉴定,以建立高效的愈伤诱导、农杆菌转化和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绥8’材料成熟胚易消毒,不易染菌;铺种使用2NBK培养基,可诱导出大量长势良好的愈伤组织,不需切芽;转化后的愈伤组织不需要恢复阶段,在筛选过程中愈伤长势良好但是颜色较浅,区分抗性愈伤较难;分化时绿点率和分化率很高。PCR鉴定证明外源基因成功转化到‘绥8’基因组中,其转化率和阳性率分别为17%和70%。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抗旱性鉴定,20%PEG 胁迫复水后,与野生型相比,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
  • 刘晨光,董秋平,乔亚科,杨晓倩,张 锴,李桂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农杆菌对大豆成熟种子子叶节进行转化,探究了不同种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浓度、大豆基因型、萌发天数以及共培养天数对提高农杆菌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植物提取物的共培养菌液侵染子叶节均能够明显提高抗性芽的再生率,但不同基因型的大豆所需的最适提取物浓度不同,‘豫豆22’最适浓度为7mL/L,‘中黄42’最适浓度为14mL/L;‘豫豆22’是本研究中最适宜转化的大豆基因型;萌发5d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率最高;共培养10d获得阳性转化植株率最高。
  • 刘 俊1, 曹志艳1, 王 宽1, 藏金萍1, 王绍新2,李永国3, 赵文路4, 董金皋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鞘腐病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鞘部病害,其病原主要为层出镰孢。为筛选该病的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选取9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对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苯甲•嘧菌酯、咪鲜胺、硅唑•咪鲜胺对层出镰孢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和硅唑•咪鲜胺对层出镰孢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EC50 值分别为2.16,1.59,0.01,0.01mg/ L;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6.57%,9.09%,59.09%,58.08%;田间防效分别达55.72%,62.54 %, 52.32%和45.51%,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2.61%,0.39%,8.45%,10.15%。综合上述结果可知,上述4种杀菌剂对玉米鞘腐病防效显著,可作为防治该病的备选药剂。
  • 唐 聪, 杨晓荣, 赵 洁, 冯胜泽, 巩校东, 谷守芹, 韩建民, 董金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AD(H)激酶是NADP(H)从头合成途径的关键物质,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稻瘟病菌中3个NAD(H)激酶蛋白为查询序列,搜索玉米大斑病菌蛋白质组序列库,结果发现在玉米大班病菌中均有同源序列,分别为127652、103052和163223。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3个基因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163223为断裂基因,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127652和103052为单外显子;163223和 103052呈现酸性,而127652则呈现碱性;103052为稳定蛋白,而另两者为不稳定蛋白;通过高级结构分析发现这3种蛋白在N端一侧α螺旋较多,C端一侧延伸链和β转角较多,并且这3种蛋白质有2个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的结构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