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3-15
      

  • 全选
    |
  • 张祥池,郝燕冉,魏 凡,张志锋,魏佳佳,付 帅,安浩军,王睿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小麦中虽然已经命名了20余个矮秆基因,但小麦矮秆基因资源应用单一化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对小麦新矮源的筛选与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1个小麦矮秆突变体‘矮128’为材料,通过赤霉酸处理、遗传分析、基因等位性测验和DNA分子标记等手段分析了该矮秆突变体矮秆基因的性质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矮128’属赤霉酸不敏感型矮秆突变体,其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与Rht8、Rht9、 Rht13、RhtB1b(Rht1)、RhtD1b(Rht2)、RhtD1c(Rht10)和Rht16 等矮秆基因不是等位基因,也不同于Rht4、 Rht5、Rht8、Rht9、Rht12、Rht13 等6个已知矮秆基因。尽管如此,‘矮128’中的矮秆基因是否为新的矮秆基因仍然需进一步的遗传分析加以明确。
  • 闫晓翠,姚世博,Gebrewahid Takele Weldu,姚占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选用9个小麦叶锈菌菌系接种36个已知基因载体品种(系)、‘武农148’和‘西农928’进行抗叶锈基因苗期推导分析,在2014—2015和2015—2016连续两年两点对其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并结合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与系谱分析;利用9个与已知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标记进行标记检测,从而得出供试材料的抗性和携带的抗病基因。结果表明,‘西农928’中可能携带抗病基因Lr30、Lr42 和携带有未知微效抗病基因, 所检测的2个品种均不含抗病基因Lr1、Lr9、Lr10、Lr19、Lr20、Lr24、Lr26、Lr34 和Lr46。针对西农928中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可作为小麦抗锈病育种中的抗源材料。
  • 梁玉玲,寇利博,管延英,刘雯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多裂叶荆芥转化体系,以携带pBI121-gfp质粒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菌株介导,荆芥试管苗带叶腋茎段为转化受体材料,探究了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4个因素对荆芥转化效果的影响。每个因素设置4个水平,以L16(45)正交实验进行,筛选的卡那霉素抗性芽进行GFP 荧光检测和PCR检测。结果表明,gfp 基因成功导入转化植株,预培养5d、菌液浓度OD600 为0.7、侵染15 min、共培养3d为多裂叶荆芥的最优转化条件。转化率为20%,每个外植体再生抗性不定芽数平均为5个。荆芥转化体系的建立为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其遗传性状奠定基础。
  • 袁 敏,张 越,王 莉,葛伟娜,张 岚,邢继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TFL1多克隆抗体,本研究构建了GST-TFL1和His-TFL1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中。经IPTG 诱导和蛋白纯化,成功获得了分子量约为46kD的 GST-TFL1和22kD 的His-TFL1融合蛋白。利用纯化的融合蛋白His-TFL1作为抗原免疫,获得了 TFL1的多克隆抗体血清。抗体血清经偶联了GST-TFL1融合蛋白的纯化基质进行免疫亲和纯化获得了纯化的TFL1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检测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现,纯化后的抗体不仅能特异地识别细菌内纯化的GST-TFL1和His-TFL1融合蛋白,也能与拟南芥中TFL1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TFL1抑制植物开花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贾海滨,张丽秀,李 岩,张雪娜,王小敏,冯圣东,杨志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土壤PAHs污染日益严重且来源较为复杂,为探明煤矿区土壤PAHs的污染情况,确定其污染来源,本试验通过在煤矿区不同点位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并以该区未受PAHs污染的土壤样品作为对照,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合比值法、聚类分析法及其复合分析方法探讨 PAHs污染土壤的来源。结果表明:煤矿区各采样点农地土壤中萘(Naph)、苯并(g,h,i)苝(BghiP)、茚并(1,2, 3-cd)芘(InP)、二苯并(a,h)蒽(DbA)、苯并(b)荧蒽(BbF)、荧蒽(Flt)、苯并(a)蒽(BaA)、(Chry)、芘(Pyr)、苯并(a)芘(BaP)和苯并(k)荧蒽(BkF)含量基本达到了对照的5倍以上,人为影响较大。在空间分布上,萘 (Naph)、芴(Flu)、菲(Phe)、蒽(Anth)和二苯并(a,h)蒽(DbA)为分异型,而其余PAHs则属于强分异型,不同采样点之间PAHs空间差异较大。比值法解析PAHs的来源结果表明,该煤矿区农地土壤PAHs主要来源于焦化厂、钢厂等工厂加工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以及交通车辆燃烧源的燃烧。聚类分析法结果表明,PAHs 来源主要包括石油泄漏、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燃烧的燃烧源以及交通尾气排放;通过两种方法联合将不同污染水平点位进行功能分类的基础上,对煤矿区不同方位上PAHs的来源进行了细化分析认为,煤矿区北部、中部、南部区域土壤PAHs可能多受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而西部偏北方向土壤PAHs可能更多受生物质及煤炭等燃料燃烧影响。
  • 温亚飞,胡静霞,杨新兵,刘 薇,钟良子,朱辰光,马俊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坡位对天然杨桦混交林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和平林场不同坡位的天然杨桦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杨桦混交林坡下山杨占主要优势,树种重要值排序为:山杨(Populus davidiana)(0.68)>白桦(Betula platyphylla)(0.23)>云杉(Picea wilsonii)(0.04)>华北落叶松(Larix pnncipis-rupprechtii)(0.03)>鼠李(Rhamnus davurica)(0.02)>花楸 (Sorbus pohuas hanensis)(0.00);坡上白桦占主要优势,树种重要值排序为:白桦(0.68)>山杨(0.16)>华北落叶松(0.09)>云杉(0.05)>鼠李(0.02)﹥花楸(0.00);(2)坡下林木胸径径级分布范围为5.0~28.9cm,坡上林木胸径径级分布范围为5.0~32.9cm,坡上林木胸径径级分布近似呈倒“J”型,幼树较多,较坡下结构好;(3) 坡下山杨、白桦、华北落叶松均呈显著聚集分布;坡上山杨呈显著聚集分布,白桦、华北落叶松随尺度增大由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4)山杨和白桦、山杨和华北落叶松、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间关系在坡下均呈正相关,而坡上则随着尺度增大由正相关逐渐转变呈无关联。综合来看,坡下山杨占绝对优势,林分密度较大,径级分布范围较窄,山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在研究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种间关系在研究尺度上呈正相关;坡上白桦占绝对优势,林分密度较小,径级分布范围较广,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呈随机分布,种间关系在小尺度呈正相关,随着尺度增大呈无关联。
  • 周国顺,王向东,马艳芝,王晓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不同种类沼渣有机肥对日光温室栽培秋黄瓜的产量、抗病性及品质性状的试验,筛选适于日光温室秋黄瓜生产的沼渣有机肥。结果表明:施用沼渣生物菌肥和沼渣生物有机肥均可显著提高单株结瓜数和小区产量;沼渣有机肥施用效果不显著,以沼渣生物菌肥效果最好。3个处理4种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对照,其中沼渣生物菌肥处理的4种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最低,其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发病率分别为3.89%,6.14%,3.74%和2.44%,病情指数分别为2.17,5.34,2.69和2.53。沼渣生物菌肥和沼渣生物有机肥处理后,显著提高了秋黄瓜果实叶绿素含量,2处理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沼渣有机肥处理和对照,叶绿素b含量则显著低于沼渣有机肥处理和对照。3个处理秋黄瓜果实含水量与对照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对照组的pH值最高,达6.84,3个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硬度(带皮、去皮)均为沼渣生物有机肥处理最高,分别为13.12和12.48。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认为不同肥料处理在提高秋黄瓜产量、抗病性及果实品质方面效果为:沼渣生物菌肥>沼渣生物有机肥>沼渣有机肥>常规施肥(CK),沼渣生物菌肥最优。
  • 黄 平,唐 微,罗 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是四吡咯化合物合成的前体分子,它以谷氨酰-tRNA为底物经过一个两步反应形成,分别由谷氨酰-tRNA还原酶(glutamyl-tRNA reductase,GLTR)与谷氨酸-1-半醛氨基转移酶(Glutamate-1-semialdehyde aminotransferase,GSAAT)催化。GSAAT作为调控ALA合成的酶之一, 对四吡咯化合物的合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硫氧还蛋白是一类小分子量的氧化还原蛋白(大约12kD)。它们介导其靶蛋白中半胱氨酸的二硫键与巯基之间的转变从而调控其靶蛋白的功能和稳定性。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显示,GSAAT与叶绿体硫氧还蛋白F(Thioredoxin-F)发生相互作用。利用VIGS技术沉默豌豆叶片中的叶绿体硫氧还蛋白基因,借助Western Blotting分析体内GSAAT的氧化还原状态,发现叶绿体硫氧还蛋白基因的沉默影响了GSAAT的氧化还原状态。
  • 卢海强,谷新晰,李 晨,霍文敏,田洪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棒状乳杆菌的廉价增殖培养基进行筛选及优化,以达到降低棒状乳杆菌菌剂的生产成本。通过比较棒状乳杆菌HS4在9种基础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确定冬瓜基础培养基为增殖基础培养基;经单一营养因子试验和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确定影响棒状乳杆菌HS4增殖的3个重要因素分别为大豆蛋白胨、牛肉膏和酵母浸粉;经响应面分析进行回归优化,获得最佳冬瓜增殖培养基配方为:冬瓜基础培养基(1L),大豆蛋白胨(19.7g/L),酵母浸粉(19.4g/L)和牛肉膏(1.94g/L),活菌数达到39.81×108 CFU/mL。
  • 白 玲,刘沛含,张云鹤,姚 硕,吕淑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不同伴生菌伴生的差异与2-酮基-L-古龙酸产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比较了维生素C混菌发酵中 2株伴生菌———巨大芽孢杆菌25B和短小芽孢杆菌HJ04的生长特性、胞外蛋白含量,并分别测定了它们与普通生酮基古龙酸杆菌组成的混菌发酵体系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相对于25B,HJ04生长能力更强,在发酵 18和42h,胞外蛋白含量分别为92.2和89.1μg/mL,分别高于前者13.6和4.8μg/mL;与普通生酮基古龙酸杆菌组成的混菌体系的总抗氧化能力在发酵18和42h分别为42.3和57.3U/mL,分别高于前者4.09U/mL (P<0.05)和2.73U/mL(P<0.05),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为33.6和59.8U/L,分别高于前者14.5U/L(P< 0.01)和6.1U/L(P<0.05);在Vc混菌发酵中2-KGA的产量提高了10.3mg/mL(P<0.05)。研究认为,伴生菌分泌活性蛋白能力及抗氧化能力与混菌体系2-酮基-L-古龙酸产量呈正相关性。
  • 张筱梅,朱维红,张 渊,陈义广,陈梅香,张保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株茶薪菇为材料,通过形态观察、杂交配对、出菇试验、耐热性比较等方法,研究了单核与双核厚垣孢子的差异,确定了其无性循环生活史。研究表明:单核孢子体积较小,呈梨形,多端生;双核孢子体积稍大,多梨形、少数葫芦状或不规则状,端生或中生;紫外辐照未发现厚垣孢子形态变化;相同培养条件下单核孢子数量较多,4~38个/视野,双核厚垣孢子耐热性较强,45℃处理8h萌发率达5.6%。
  • 王丽芝,浦香东,谭世强,孙思杰,毕钰彤,孙 超,陈士林,王海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倍半萜合酶是倍半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本试验从灵芝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1个编码灵芝萜类合酶的基因,并对其进行克隆及表达。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的长度为1041bp,编码346 个氨基酸;成功构建了1个灵芝萜类合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完成了该基因编码的倍半萜合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重组的灵芝萜类合酶具有催化活性。为后续研究萜类化合物的多样性奠定基础。
  • 李 婷,吴玉星,曹克强,王树桐,黄丽丽,冯 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接种离体枝条的方法,对150个苹果树腐烂病菌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的突变体进行了致病性的筛选,经过多次试验得到了3个致病力明显减弱的突变体,编号为X4379,X4368,X4468。基因组重测序结果显示,突变体X4379有2个T-DNA插入位点,分别是锌指蛋白3(Vmzfp3)和跨膜蛋白42(Vmtme42)。以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为依托,设计引物,构建敲除载体以及互补表达载体。运用PEG的方法转化苹果树腐烂病菌,分别获得Vmzfp3 和Vmtme42 的敲除转化子和互补转化子。对Vmzfp3 和Vmtme42 基因敲除转化子、互补转化子以及野生型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形态和致病力进行分析。与野生型菌株03-8相比,Vmzfp3 的敲除转化子的菌丝生长速率明显减慢,致病力也明显下降,其互补转化子使得这些功能缺陷均得以恢复。Vmtme42 的敲除转化子无明显区别。由此证明基因Vmzfp3 对病菌的菌丝生长,病菌的致病力具有调控作用。
  • 赵思思,贾 青,胡慧艳,李 赛,张秋良,姚恒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利用地方猪遗传资源,随机选取河北省4个市的4个黑猪群体,采用FAO-ISAG联合推荐的8个微卫星标记对各样本群体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F-统计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到66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3.103~5.349),观察杂合度(0.346~ 0.437),期望杂合度(0.638~0.790)和多态信息含量(0.578~0.762)4个指标,表明4个猪群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所检测的微卫星位点均偏离平衡状态,主要是由于起始群体规模小或公猪家系少所致。F 统计量结果表明,4个猪群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依据对4个猪群的分析结果,群体1、2可通过扩大血统数,以减缓近交程度;群体3、4应开展选育,以提高群体一致性。
  • 李佳暖,李得鑫,陈 萍,袁万哲,孙继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河北某免疫猪场发生的疑似猪伪狂犬病进行确诊,并针对猪伪狂犬病毒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本试验对该猪场送检的病猪进行剖检,将其脾、肺、肾及淋巴结的混合研磨液经PK15细胞接种分离,后经PCR 扩增及动物回归试验,证实成功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毒(PRV),并命名为SH151218。根据GenBank上传的 PRV及其gE 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检测引物以及1对扩增gE 基因的引物,并对其gE 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 SH株属于GI亚型,与哈尔滨变异株同源性最高,所分离的PRV毒株为变异强毒株。此变异株的发现对PRV 变异机制的研究及研制新疫苗提供了基础。
  • 李宏双,杨 岚,单春花,邱殿锐,郭建军,高玉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发酵牛粪作为奶牛卧床垫料的微生物消长规律,本试验选择舍饲散栏泌乳牛舍,检测1个自然年度牛粪垫料不同深度的微生物(细菌和真菌)数量。每2月检测1次,每次连续7d。结果表明,不同月份牛粪垫料的表、中、深层细菌数量随填铺卧床时间的增长表现出上升趋势,刚填铺的牛粪垫料细菌数量为2.0× 106~3.8×107 cfu/g,填铺7d时细菌数量达4.7×107~3.6×108 cfu/g,4、6、8和10月份牛粪垫料的细菌数量均表现为表层偏高、中层偏低的趋势;牛粪垫料中真菌数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消长规律,且填铺7d时真菌数量增长幅度较小,刚填铺时牛粪的真菌数量介于4.3×102~1.5×103 cfu/g,填铺7d时真菌数量为9.5×102 ~4.8×103 cfu/g。此外,牛粪垫料的细菌和真菌数量与环境温度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该研究可为奶牛卧床消毒制度的完善提供可靠数据,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 王利光,张秀花,李纪刚,王泽河,弋景刚,李珊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对虾开背设备短缺状况,研制了一种链板式对虾开背装置。以环渤海的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在该装置上分别以2种不同输送姿态、2种开背刀具类型、3种输送速度进行开背效果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虾以背部朝下头朝前的姿态、刀片类型为有齿圆盘刀、输送转速为150mm/s时开背质量到达最佳。该研究可以为对虾机械开背设备的研制提供参考。
  • 赵 玲,周桂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莓成熟度识别技术是草莓采摘机器人顺利完成采摘任务的关键。本研究以“丰香”草莓为研究对象, 首先提取不同成熟度草莓的颜色特征,计算草莓图像在HIS颜色空间模型下H 分量的均值和方差;然后计算草莓果实红色部分着色面积所占比例;最后,建立BP神经网络,以H 分量的均值、方差和草莓红色着色面积比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训练完成后,判断待测样本的成熟度等级。通过本研究实验方法划分成熟度等级与经验丰富的果农判断结果对比,实验正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
  • 马璐萍,张 旭,赵建国,李建昌,郝建军,马跃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入土部件表面性能,采用氮弧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反应合成了TiN/Fe金属陶瓷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XRD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涂层形貌、涂层物相、涂层显微硬度及其耐磨耐蚀性能。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TiN、Fe组成,TiN呈颗粒状,涂层为良好的冶金结合;与45钢相比,涂层硬度提高了约3倍;磨损量降低了约1/2;在3.5%NaCl溶液和5%H2SO4 溶液中, 45钢的腐蚀速率分别约为TiN涂层的3倍和2倍,TiN涂层具有较好的耐磨耐蚀性能。
  • 李珊珊,马志凯,王家忠,蔡振江,裴彦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矽钢片是生产变压器的重要材料,其剪切精度直接影响变压器的转换效率。工厂一般选用0.35mm厚的冷轧矽钢片,按照实际需要将它裁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因此生产高精度、高效率的矽钢片变尺剪切机至关重要。本研究对矽钢片剪切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将传感器、PLC、触摸屏、变频调速及伺服控制等技术应用于控制系统。为了减小误差,系统采用了按定值误差控制送料速度的方式,能够实现高精度、高速的变尺与成组剪切,满足了变压器的各项装配要求。
  • 史攀飞,刘京红,杨跃飞,高 洋,董 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靠混凝土的CT图像信息,可以准确地展示混凝土内部裂纹结构。运用Amira 5.2.1软件,将CT原始图像信息进行了混凝土裂纹结构的三维重建研究。实验表明:所建立的混凝土三维模型骨料分布基本符合原始CT图像,裂纹空间形态较清晰,实现了裂纹的可视化,能够比较真实地展示混凝土材料的内部裂纹结构。三维重建图可看到骨料分布比较均匀,裂纹连接了部分原始孔隙,且主要出现在边部。
  • 许 达,王森林,郭少松,于英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分析软件sap2000模拟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对粘滞阻尼墙在钢管混凝土框架中的减震效果进行研究,在地震作用下对无控和有控下的结构响应进行分析对比,进而研究粘滞阻尼墙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粘滞阻尼墙适当的布置在钢管混凝土框架可以起到较好的减震效果。
  • 卢 巍,何洪明,刘兴旺,陈 雯,杨 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周围环境、使用年限等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一些既有建筑结构在安全、适用和耐久性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所以需要对结构进行加固改造。在进行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改造之前,需要正确地、客观地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进行评价。为充分考虑到影响可靠性因素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引入网络分析法(ANP)进行权重的计算,然后建立影响建筑结构可靠性因素的模糊隶属矩阵,从而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大小做出有效的评价。最后以某既有混凝土结构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够对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进行较准确的评价。
  • 孙 宁,程伍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河北燕山迎风区与背风区主要代表水文站1956—2005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和小波分析法来分析研究燕山山区径流的突变性及其周期性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燕山山区的迎风区与背风区年径流量均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背风区突变主要发生在1972、1985年,迎风区则主要在1977年发生一次较大的突变;且背风区与迎风区年径流序列均主要存在25~32,5~8年的变化周期。利用降雨和径流的双累积曲线,定量分析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贡献率,得出在变化期内,人类活动和降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67.86%和32.14%,说明人类的活动是1978—2005年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