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5-15
      

  • 全选
    |
  • 鞠晓影,赵 勇,陈桂顺,张树华,杨学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小麦DH群体(花培3号×豫麦57)为材料,在水分胁迫及非胁迫条件下测定SOD、POD、CAT 活性及MDA含量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20%PEG-6000浓度下亲本间抗旱系数差异最大,为最适胁迫浓度;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检测到10个QTL,分布在1A、1B、2D、3B、6A、6B和6D染色体,单个QTL贡献率为 7.41%~15.57%;其中正常水分条件下检测到6个QTL,渗透胁迫下检测到4个QTL;其中5个主效QTL: QSOD-6D.OS、QPOD-2D.NW、QPOD-1B.OS、QPOD-2D.OS 和QCAT-6B.NW,贡献率超过10%,可为小麦抗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杨宝林,史培华,刘光明,蒋伟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比较了普通小麦‘镇麦10号’和糯质小麦‘扬糯麦1号’不同生育期的生育特性、茎蘖动态、叶片生理特性、干物质生产及转运特性以及产量形成的动态差异。结果发现:‘镇麦10号’和‘扬糯麦1号’的生育期差异较小;‘扬糯麦1号’单位面积茎蘖数较‘镇麦10号’多39.7%;‘扬糯麦1号’的花后叶片功能持续期较长,且 SPAD 和LAI较大;‘镇麦10号’的营养器官干物质运转量较多,‘扬糯麦1号’的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多, 但两者总转运率相近;从产量构成看,‘扬糯麦1号’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较‘镇麦10号’多,但千粒重较小;‘扬糯麦1号’和‘镇麦10号’的籽粒产量分别为7403.4kg/m2 和6810.5kg/m2。通过比较普通小麦和糯质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差异,可以为不同应用条件下小麦栽培方式选择及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梁国斌,屠虹玮,郭玲玲,方 群,邵雅玥,潘伟槐,莫亿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根尖光受体及生长素极性运输在水稻根负向光性中的作用,以超表达OsPIN1b 转基因和野生型水稻(‘中花11’)种子根尖为材料,在根尖受单侧光照不同时间后,提取根尖RNA,反转录合成cDNA,通过半定量PCR检测3种光受体和OsPIN1 基因家族4个基因表达差异,用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观察根尖融合表达蛋白OsPIN1b-GFP的定位,测量根负向光性弯曲程度。结果发现:用单侧光照射后,转基因与野生型水稻根尖光受体基因表达量均明显提高,OsPIN1 基因家族4个基因表达量也得到提高,但转基因水稻的这几个基因的表达量较野生型高,在转基因水稻根尖发现细胞向光侧的OsPIN1b-GFP荧光强度明显弱于背光侧,水稻根负向光性角度也显著大于野生型。结果说明,水稻根尖受到单侧光照射后,提高了光受体和IAA极性输出载体基因的表达量,促进IAA极性运输,诱导根尖负向光性形成,由于转基因水稻的相关基因表达量高于野生型,所以根尖的负向光性弯曲角度明显大于野生型。
  • 李 强,颜 硕,杜 汇,孔佑宾,李文龙,李喜焕,张彩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转耐低磷转录因子GmPTF1 大豆为材料,分析其在低磷、适磷条件下的性状表现,研究其在来源物种中的生物学功能,并遴选优异转基因新材料。结果表明:目的基因GmPTF1 已稳定整合至受体品种基因组,且可在RNA和蛋白水平正常转录翻译表达;土壤低磷处理条件下,2个转基因株系OE-2、OE-4 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显著优于野生型对照,并以OE-2株系表现较优,为进一步选育耐低磷大豆新品系(种)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 姜 瑶,王希全,赵 杰,姜 敏,曹连升,李 超,曾昭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品种引进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两年大田品种比较试验对黑龙港低平原地区引进的9个春花生品种进行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单株饱果数,荚果产量受百果重影响较大,而百果重与百仁重、主茎高、侧枝长、籽仁长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总分枝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地种植品种‘冀花4号’相比,‘豫花25’、‘豫花9326’、‘豫花22’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平均籽仁产量分别增加28.95%, 17.91%,17.67%,且‘豫花9326’粗脂肪含量较高。综合分析,黑龙港低平原地区通过引进春花生品种‘豫花 25’、‘豫花9326’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 张芳芳,李 芳,孙嘉炜,顾 佳,侯春燕,王冬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6 和Thatcher分别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及亲和组合,基于 RNA-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库,通过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筛选了6个在接种后较0h表达明显变化的属于LRRs 类基因的Unigenes,利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对这6个LRRs类基因在接种叶锈菌后的表达进行了分析,为深入研究这些LRRs类蛋白在小麦抗叶锈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试验基础。
  • 赵亚婷,韩玉霞,邢红侠,李玉琦,庞 茜,邢继红,董金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拟南芥磷酸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AtPLC2)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本研究构建了AtPLC2 基因融合 GFP标签的表达载体35S:PLC2-GFP,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化本氏烟草叶片,转基因烟草叶片细胞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荧光信号与细胞质膜重合,表明拟南芥At- PLC2 基因定位于细胞质膜上,研究结果为明确拟南芥AtPLC2 基因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贾志宁,张 哲,张 越,张红芹,张金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YF1菌株是本实验室筛选得到的对烟嘧磺隆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为优化YF1菌株的降解条件,本试验分别对葡萄糖浓度、培养温度、初始pH 和转速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 YF1菌株降解烟嘧磺隆的最适条件为:葡萄糖浓度5g/L、培养温度30℃、初始pH 值6.50和转速50r/min。本试验在研究其降解条件的同时,发现溶液的pH均出现下降,随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草酸、L-苹果酸、α- 酮戊二酸、乙酸、柠檬酸、D-苹果酸、琥珀酸的标准品,通过保留时间确定样品中的有机酸为草酸,但未检测出其它6种有机酸,因此,可以确定YF1菌株可以代谢葡萄糖产生草酸。本试验初步明确了黑曲霉YF1菌株对烟嘧磺隆的降解特性,为该菌株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李麟坤,何旭升,曾会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录组数据为基础,筛选并克隆出“Zenith” 品种日本结缕草NCED 基因片段。通过荧光定量PCR手段获得NCED 基因在立枯丝核菌根部侵染初期(0~48h)表达变化模式。结果表明,胁迫处理后NCED 基因表达量比未感染时均升高,且随时间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6h大量表达达到最高。进一步检测植物根部内源ABA水平发现,0~48hABA水平变化趋势与NCED 基因表达模式趋势一致,并在48h之后趋于平衡。结果表明,该基因调控植物内源ABA的合成并进一步参与植物抗病机制。本研究为探究结缕草的抗病分子响应机制及育种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宋韬亮,王文江,刘 平,王丽丽,刘孟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枣园土壤与叶片、土壤与枣果、叶片与枣果之间各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为枣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我国重点枣区河北省太行山区的主栽品种婆枣为试材,从9个山地枣园中分别采集枣园土壤、枣树叶片及枣果实样品,测定除C、H、O外的14种植物必需矿质元素和5种植物有益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太行山区枣园土壤中N、P、K、Ca、Mg、Fe、Mn、Na含量丰富;叶片中各元素含量均大于果实,其中N、K、Ca、S、Mn、 Zn、B、Se、Cl差异显著。土壤中各元素之间关系复杂,相关性规律各不相同;叶片中除Ca、B、Zn、Al外各元素间的多为正相关;果实中元素间多呈正相关,但Ni、Al、Si与其他元素间多呈负相关。土壤与叶片及土壤与枣果间各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大多不显著。叶片与果实各元素间多为正相关,且N、S、Mo达显著水平,K、Mn、Cu达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枣树上根据叶片营养诊断指导配方施肥较测土配方施肥更为可靠。枣园要更加重视叶片喷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 冯春芳,张力曼,赵 锦,刘志国,王玖瑞,刘孟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枣树雄性不育材料JMS1及雄性可育品种‘月光’及花粉中度可育品种‘冬枣’为试材,克隆ATP1 基因,并比较其在枣雄性可育和不育材料之间的表达差异。枣ATP1 基因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为1 530bp,其编码蛋白与苹果和西瓜同源蛋白相似性系数分别达95.88%和98.62%。ATP1 基因在3个品种中不存在碱基差异,且确定该基因为线粒体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TP1 基因组织特异表达发现,JMS1的嫩枝、老枝、叶、蕾中ATP1 基因的表达量较高,但在花、花药、花萼、子房中,JMS1的ATP1 基因表达量均低于 ‘月光’。在单花发育前期JMS1中ATP1 表达量高于‘月光’和‘冬枣’,在单花发育后期其表达量低于‘月光’, 但高于‘冬枣’。枣花蕾发育早期ATP1 基因异常高表达可能影响了ATP合酶的合成,可能与JMS1花粉完全败育的主要原因有关。
  • 薛子可,左易灵,葛佳丽,王姣姣,刘海跃,贺学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Biolog-ECO方法分析西北荒漠带7个典型样地花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和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由东至西,土壤微生物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即乌海>磴口>安西>民勤>鄂尔多斯>沙坡头>阿拉善,不同样地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值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各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特征差异显著,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碳水化合物类和羧酸类碳源。典范对应分析 (CCA)表明,土壤有机碳、氨氮、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其中有机碳、脲酶和碱性磷酸酶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
  • 牛翠云,王树涛,郭艳杰,刘 微,张俊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以芦苇群落占主导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水陆交错带湿地固氮功能及氮循环的变化特征,以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3—11月通过野外定点调查监测方法研究了芦苇型水陆交错带土壤氮素形态的季节动态变化和N2O排放特征及其氮储量。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型水陆交错带土壤N2O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先小幅上升(3—4月)后降低(5月),随后急剧上升到峰值(8月份),之后又急剧下降(9—11月)的变化趋势。3月和11月土壤N2O排放通量低于15μg/(m2•h),8月份达到峰值141.01 μg/(m2•h)(S1)和208.41μg/(m2•h)(S2)。白洋淀芦苇型水陆交错带土壤中氮素主要以有机氮形式存在, 各土层有机氮含量占全氮含量的97%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层土壤全氮含量在6、8月份时相对较高,且主要集中在40cm以上土层。另外,1m土体内,全氮含量也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白洋淀芦苇型水陆交错带各土层NH4+-N和NO-3 -N含量在10月份较其它月份高。在1m 土壤剖面中,NH4+ -N含量的变化差异较小,NO-3 -N含量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先降低后又上升趋势。水陆交错带土壤氮密度均由表层向下逐渐下降,受生活污染较严重的S1 和受渔业生产污染相对较重的S2 的1m深土壤氮密度分别为1386.079g/m2 和1434.91g/m2,其中60cm以上土层的贡献率均达到了70%以上。
  • 吕一品,吴香菊,焦方舟,敖常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实验室酿酒后得到的柿子废渣为原料,利用其主要成分纤维素和单宁制备生物吸附剂,并通过对生物吸附剂进行化学改性增加其吸附效率,对溶液中重金属Pb2+ 和Cd 2+ 进行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烘干的柿子废渣对重金属中Pb2+ 和Cd 2+ 存在吸附作用,并对其进行吸附等温线研究,得到吸附剂对Pb2+ 和Cd 2+ 的饱和吸附容量为46.08和25.00mg/g,而经NaOH 改性后的柿子废渣附剂对Pb2+ 和Cd 2+的饱和吸附容量为 106.75和46.54mg/g,改性后吸附容量约是改性前吸附容量的2倍多,说明改性后效果显著。研究表明,经改性后的生物吸附剂成本较低、绿色环保,具有很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并实现废渣的二次利用,为柿子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 白雪纯,万喻,魏燚,郭于蒙,刘廷辉,何运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2015年对河北省博野县三岛柴胡田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群落特征指数对不同年份三岛柴胡田昆虫群落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年共采集样本27 577个,隶属12目50 科72种;害虫优势种为法氏柴胡宽蛾、蓟马类、蚜虫类,天敌优势种为草蛉类、异色瓢虫及多种寄生蜂,寄生蜂对法氏柴胡宽蛾后期发生控制作用明显;生长季节中昆虫群落丰富度逐渐增加,多样性指数、均匀度随着时间总体表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集中性指数变化与之相反,年度间有一定差异。三岛柴胡田昆虫群落物种丰富,结构稳定。该研究结果对三岛柴胡害虫的生态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郜玉杰,赵 丹,郭 巍,王 伟,张雅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幼虫几丁质脱乙酰酶5(HoCDA5)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利用RACE-PCR方法扩增获得编码华北大黑鳃金龟几丁质脱乙酰酶的cDNA 基因hocda5 (GenBank登录号:ANI87833),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140bp,编码379个氨基酸,属于第V类CDA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中成功表达约42kDa的蛋白,制备了HoCDA5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效价测定。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了HoCDA5蛋白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蛋白主要分布于围食膜,中肠,并且在中肠的前部含量最高,在幼虫的粪便中也检测到了较大量的HoCDA5蛋白,推测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围食膜为I型,HoCDA5可能随着围食膜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外。本研究成功克隆和表达了HoCDA5重组蛋白,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对该蛋白进行了组织定位分析,为进一步明确HoCDA5 蛋白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 玲,管 笛,周 欣,高书涛,臧晓欢,王 旗,冯 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磁性微球为固定相,建立了检测猪肉中的磺胺类药物含量的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此方法为在微孔中加入羊抗兔磁性微球、样品、抗体和酶标抗原反应30min后,清洗磁珠,加入发光液10min后分析测定。通过酶标抗原量、抗体量和反应模式的优化,成功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猪肉中磺胺类药物的磁性化学发光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6μg/kg,回收率81.21%~97.8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48%。
  • 贾彤辉,张淑荣,沈自强,白乙娟,丁爱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体中溶解性氨基酸(DAA)是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小型河流中DAA的环境意义,于2015年3月(平水期)和6月(丰水期)在西安沣河流域的干流及主要支流采集水样,分析了溶解态氨基酸总量和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氨基酸降解指数(DI)和氨基酸占有机碳的比例(DAA%DOC),探讨了该区域溶解态氨基酸和溶解有机物的来源和迁移转化情况。结果表明:沣河DAA主要来自于外源,丰水期的DAA新鲜程度高于平水期;但由于受到大量降解程度高的有机物稀释,DOM 总体的生物有效性降低;由此可见小型河流生产能力弱,主要是DAA的降解场所,丰水期水土流失是DOM 进入小型河流的重要途径。由于受水库蓄水影响,支流潏河DAA和DOM 的变化特征与沣河干流有显著差异。
  • 韩伟濛,吴鑫淼,苗臣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多孔水闸少数孔开启时主流被压缩,跃后水深大于同种条件下的二元水跃而不利于海漫防冲的问题,本研究基于重力相似准则,建立了1∶100的水闸模型,并引入一种潜没式三角翼,在多种工况下对水闸泄水中主流受压缩的水跃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潜没式三角翼能够促进底部主流的扩散,降低跃后水深和下游水面波动率,减轻海漫的防冲压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三角翼的分流角和最佳布置位置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 高 昊,郝文秀,毕长坤,孙建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混凝土试件在单轴向受压下的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强度等级立方体和棱柱体试件对超声波波速的影响,分析超声波及声发射参数随应力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强度等级越高的混凝土超声波波速时间稳定性表现越好;棱柱体超声波稳定性优于立方体试件;在工作应力为极限破坏应力的20%~70%阶段,超声波波速下降缓慢,声发射撞击数增加,能量和振铃计数呈突发式增长;当工作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极限破坏应力70%后,超声波波速明显下降,声发射活动急剧增加。提出划分应力阶段对2种检测方法进行分析,为混凝土结构工作应力状态的检测提供参考。
  • 胡乃冬,杜喜凯,刘濮源,牛志强,杨 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再生骨料取代率、含钢率、长细比以及不同再生骨料种类为参数,通过试验得到了试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荷载—应变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加再生砖骨料的钢管再生混凝土柱与一般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相比在弹性段没有差异,但在下降段轴压刚度下降较快,当砖含量为50%时承载力和刚度均下降较多,含钢率越高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承载力越高。
  • 王军林,路 维,马腾飞,胡亚迪,郭 华,孙建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竖向荷载下四角锥网架结构的整体倒塌通常是拉杆屈服和压杆屈曲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其倒塌破坏特征,以一个倒置四点支承四角锥网架结构为例,基于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建立了考虑单杆初始弯曲的网架结构倒塌数值分析模型,并通过一个网架结构模型的倒塌试验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进而考察了压杆屈曲对网架倒塌过程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单杆初始弯曲的钢网架结构倒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数值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考虑杆件初始弯曲的模型可完整揭示竖向荷载作用下网架结构的倒塌全过程;不考虑单杆初始弯曲将会过高的估计网架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而偏不安全;在网架倒塌前削弱杆件均存在屈曲现象,削弱最靠近角支座位置的上弦压杆,对网架的抗倒塌性能最为敏感;压杆屈曲后性能对网架抗倒塌能力仍有贡献,直接杀死屈曲压杆的分析结果偏于保守。
  • 白日欣,陈淑春,智刚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EC5-1719CLDNA嵌入式平台作为系统中央服务器,GSM 和GPRS网络技术实现报警和远程监测与遥控,ZigBee无线传感技术进行实时传感器信息采集和传送,并结合流式媒体技术、多元特征融合(Multicharacters fusion)技术,无线摄像头设计技术等先进技术对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进行总体架构。特别是基于多元特征融合技术理念,采用神经网络融合策略,设计了准确率高、稳健性好、性能优越的门禁控制系统,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家居安防系统的安防功能,整个系统实现了家居的安全防范和远程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