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3-15
      

  • 全选
    |
  • 彭正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氮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大量营养元素之一,是叶绿素、氨基酸、核酸、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组分。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效率低下、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非常严重。NH4+-N 和NO3--N 是植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无机氮素形态,植物在演替过程中逐渐形成高效吸收和利用氮素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本文重点综述了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NH4+-N 和NO3--N,再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转运至地上部并在各器官进行分配、利用的生理过程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氮素吸收、运转和分配的研究重点提出展望,这为生产上促进植物氮素吸收和利用,提高氮效率和增强农业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 张 哲1,王优信1,郭 燕2,于春美1,王伊瑾3,张力菁1,王睿辉1,刘桂茹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麦红吸浆虫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虫害反应的差异显著。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对人工接种下虫害反应的差异,本研究以高抗和高感吸浆虫小麦品种为材料,用吸浆虫幼虫存活率为指标,比较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人工接种虫卵、初期幼虫和中龄幼虫的反应。结果表明:吸浆虫被人工接种至不同小麦品种穗部时,能够以不同比率存活下来,但感虫小麦品种中的幼虫存活率较高;当以不同虫龄(卵)进行接种时,以直接接虫卵的效果较好,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鉴定小麦不同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
  • 梁 芳,刘亦菲,崔钟池,王海燕,刘大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拟采用农杆菌瞬时表达体系,在小麦叶片中快速表达目的基因,以鉴定其在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中的功能。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将已克隆获得的小麦病程相关蛋白基因TaPR1 构建到小麦过表达载体pLGY-02,转化农杆菌菌株GV3101。然后以感病小麦品种‘金禾9123’为试材,将携带pLGY-02-TaPR1 重组质粒的农杆菌GV3101 注射到小麦叶片中,以空载体pLGY-02 为对照。3 d 后接种叶锈菌,14 d 后观察小麦叶片表型。同时,在接菌后24、36 、48 h 时分别采集小麦叶片材料,利用DAB 组织化学染色法,监测接种叶锈菌后叶片中H2O2 的变化,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显微观察,快速验证TaPR1 在小麦与锈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结果发现,注射重组质粒pLGY-02-TaPR1 的叶片发病程度、叶片孢子堆数均轻于、少于对照组叶片,且发病滞后;DAB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TaPR1 表达量增加使得H2O2 的清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小麦叶片中H2O2 的分布与积累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叶片,说明TaPR1 对小麦叶锈菌的致病性具有抑制作用,即TaPR1 基因参与了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能在小麦中瞬时表达的重组载体pLGY-02-TaPR1,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在小麦叶片细胞中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转化体系,为利用瞬时表达法验证小麦抗性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 葛连兴1,2,李迎春2,彭正萍1,贺 勇2,潘 婕2,韩 雪2,李鸿池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DSSAT 模型在河北省麦区得到应用并制定相应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本研究利用DSSAT 模型模拟了小麦生长中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和晚播均会减少成熟期最大干物质量,当播种日期在10 月9 日时小麦最大干物质量和产量均达最高;播种密度为450 株/m2 时产量达到最高,低于450 株/m2 时小麦产量下降明显,高于450 株/m2 时小麦产量也出现轻微下降;施氮量大于240 kg/hm2 时冬小麦产量增长速率降低,施氮量超过360kg/hm2 时冬小麦产量变化不明显;每次最佳灌溉量在60 mm。因此,通过模型拟合确定的试验区合理播种日期为10/5—10/21,播种密度为450 株/m2,合理施氮量为 240 kg/hm2,每次灌溉量为60 mm。

  • 庞 茜,张 康,于 璐,曹宏哲,藏金萍,张 靖,邢继红,董金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玉米JAZ 家族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JAZ 家族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保守结构域分析、组织特异性分析以及在玉米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分析。利用Real-time PCR 技术,检测玉米JAZ 家族基因在玉米抗感禾谷镰孢的自交系Mo17 和B73 中的表达规律。
    结果发现,玉米JAZ 家族基因与拟南芥家族基因具有一定同源性,23 个成员都含有TIFY 和Jas(CCT_2)结构域且具有组织特异性;在生物(黄曲霉和拟轮枝镰孢)和非生物胁迫(高温、低温、高盐和紫外损伤)下,表达水平呈现明显的变化;部分JAZ 家族基因在玉米抗感禾谷镰孢自交系Mo17 和B73 中的表达规律呈现明显的差别,说明JAZ 家族基因在玉米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以及玉米抵抗禾谷镰孢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宋国亮,张海颖,范光宇,王晓明,王德权,赵治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杂谷适应性广、品质优、产量高,但能在坝上地区种植的杂交谷品种很有限。为了选育更多适合坝上地区种植的杂交谷子品种,本文以‘ 张杂谷6 号’ 为对照品种,以谷子不育系A2 和30 份新选育的恢复系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调查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出苗期、抽穗期、株高、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单穗重及产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0 份参试材料杂交种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2.81 ~ 18.22,其中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小,为2.81%,产量和穗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均为18.77%。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 和主成分2 累计贡献率为89.2%,表述了谷子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说明可以用这两个主成分来筛选适合坝上种植的杂交种。通过综合评价,共筛选出22 份优于‘ 张杂谷6 号’ 的恢复系材料。
  • 王士杰,赵红霞,朱继杰,和剑涵,李 妙,王国印,贾晓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iaaM 基因的种质材料IF1-1 为供体,将iaaM 基因转育到衣分和纤维细度有待改良的不同遗传背景的86 个品系(种)中。通过对自交和回交群体目标性状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iaaM 基因能够显著改良马克隆值(P=0.0449*),由原来的5.39 降为5.20,降幅为0.19;对衣分的改良效果不显著;纤维长度和比强度略有提高,子指略微降低,无显著影响;iaaM 基因与衣分、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呈正相关,与子指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马克隆值呈显著性负相关(R=-0.221*)。iaaM 基因对马克隆值的改良效果明显,且对其它性状和纤维品质未造成不利影响,在未来高品质棉花育种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 付婧怡1,2,李亚男1,刘 瑾1,2,岳秀萍1,王国英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短期Cd 胁迫对水稻各部位营养元素(Zn、Mg、Cu)、叶绿素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从而为控制稻米Cd 含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水培试验,探讨了在不同Cd 浓度(0、1.25、2.5、5 μmol/L)和不同处理时间(0、6、12、24、36、48、72 h)下水稻各部位Cd 含量及其吸收速率,以及短期(72 h)Cd 胁迫对水稻各部位营养元素、叶绿素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水稻根系Cd 含量远远大于茎和叶,各部位对Cd 的吸收速率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下降。Cd 由根部向地上部分的转运呈现“ 低促高抑” 的现象,处理72 h 后低浓度(1.25 μmol/L)胁迫下Cd 的转移系数是高浓度(5 μmol/L)的2.05 倍。在5 μmol/L Cd 胁迫72 h 后水稻叶中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的含量分别下降23.5%、33.3%,CAT 和APX 活性分别上升19.11%、28.07%。说明Cd 胁迫会抑制水稻对营养元素Zn、Mg、Cu 的吸收,抑制叶绿素的合成,引起CAT 和APX 活性升高。
  • 卢 艺,李瑞瑞,胡 菲,万福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施N 量对土壤脲酶活性及动力学参数(Vmax、Km) 的影响,以南京林业大学科研教学基地6 年生墨西哥柏人工林(Cupressus lusitanica Mill.)为研究对象,设置N0(CK)、N1(24 kg/ hm2)、N2(48 kg/ hm2)、N3(72 kg/ hm2)、N4(96 kg/ hm2)、N5(120 kg/ hm2) 6 个不同施N 量处理,对其林地土壤进行了1 年氮添加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样地相比,土壤有机碳(SOC)随氮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并在N4 水平时达到最大值(19.06 mg/g)。氮添加对土壤C/N 也产生显著影响。但氮添加并未对土壤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N/P 产生显著影响(P > 0.05)。(2)与对照样地相比,脲酶绝对活性(Ure)、单位有机碳脲酶活性(Ure/SOC)及Vmax 随N 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并在N3 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但在N4、N5 水平下,Ure、Ure/SOC及Vmax 显著低于N3 水平。Km 随施N 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并在N5 水平下达到最大值(21.195 g/L)。(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Ure、Ure/SOC 和Vmax 与TN,TP,N/P 呈正相关关系;但Km 与TN,TP,N/P 呈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氮添加通过改变森林土壤的环境因子,影响了土壤中脲酶活性及脲酶动力学参数,进而影响土
    壤氮素循环。
  • 郝成伟,李贺丹,张 献,徐大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是生物体内降解丙酮醛的重要酶之一。食品级微生物谷氨酸棒杆菌ATCC13032基因组上的NCgl0106 预测为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但尚缺乏实验验证。本试验首先通过PCR 技术扩增出预测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 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lac,并将之与表达载体pET-28a 连接,转化BL21(DE3) 感受态细胞,成功获得工程菌E. coli BL21(DE3)/pET-28a-lac。然后,使用IPTG 诱导E. coliBL21(DE3)/pET-28a-lac 表达重组蛋白Lac。SDS-PAGE 试验结果表明:重组Lac 蛋白在大肠杆菌进行了可溶性表达,其分子量约为14 kDa。最后对重组Lac 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活性检测及酶学特性分析。应用His-tag
    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溶液浓度为604.9 μg/mL;活性检测显示重组Lac 蛋白能催化丙酮醛和谷胱甘肽生成S-D-乳酰谷胱甘肽,表明谷氨酸棒杆菌lac 基因是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基因;酶学特性分析表明重组乳酰谷胱甘肽裂合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 ℃,最适反应pH 为7,金属离子K + 和Ca2 + 对其活性略有增强作用,Ba2 + 对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Zn2 +、Mg2+ 和Fe2+ 对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o2 + 和Mn2 + 几乎完全抑制其活性,酶反应米氏常数Km 值为0.223 2 mmol/ L,最大反应速率为0.025 mmol/(L·min)。
  • 梁 敬,李淑文,李莹莹,刘德祥,李春燕,文宏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减轻过量施肥对肥料的浪费及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5 种不同施肥处理(FC、FO、FO+PAM、FO+BOF、FO+TEF)对苹果产量、果实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处理苹果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以确定最佳的施肥量。结果表明,化肥减施可以提高苹果产量和纯收益,与FC 相比,
    FO、FO+PAM、FO+BOF 和FO+TEF 处理纯收益分别提高11.79%、14.40%、14.96% 和4.66%,减量化肥完全可行; 其中,FO+BOF 处理果实品质最好,糖酸比和维生素C 较FC 提高27.30% 和12.10%。FO+PAM 和FO+BOF 处理提高了土壤表层0~20 cm 硝态氮含量;此外,FO+PAM、FO+BOF 均可提高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所以,减量施肥可以提高苹果产量和纯收益以及土壤养分,其中以FO+BOF 效果最优,FO+PAM 处理次之。
  • 张亚楠,李森,崔虎亮,侯非凡,赵宇,邢国明,亢秀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综合性状优良的3 心皮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14)‘ 津春4 号’(JC4)和‘ 长春密刺’(CCMC)为受体亲本,以5 心皮基因黄瓜‘True Lemon’(TL)为供体亲本,通过多代回交和自交,结合SSR 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以JC4 和CCMC 为遗传背景的黄瓜心皮数基因CsCLAVATA3 回交渗入系,并对中选单株及每条染色体的遗传背景恢复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轮回亲本JC4 的BC1、BC2、BC3 回交群体中,平均遗传背景恢复率分别为73.9%、89.8%、98.8%;在轮回亲本CCMC 的BC1、BC2、BC3 回交群体中,平均遗传背景恢复率分别为71.1%、88.3%、98.1%,由此可见,JT(JC4×TL)群体比CT(CCMC×TL)群体的背景恢复率相对较高,通过回交世代的增加,后代恢复为轮回亲本的比率也显著增加,并且都高于理论值,说明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
    择策略在黄瓜多心皮品种筛选中十分有效。该研究已完成了构建黄瓜心皮数基因回交渗入系的前期大部分工作,这为后期渗入系的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周梦怡1,花彤彤2,马小芳1,孙海军2,徐 莉 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元素分析仪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7 个白果品种(泰兴4 号、洞庭皇1 号、洞庭皇2 号、洞庭佛手、塂西2 号、正安1 号和正安3 号)的粗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白果中粗蛋白含量为18.06 ~ 20.96 g/100 g,氨基酸总含量为38.69 ~ 62.13 g/100 g pro,其中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15.85 ~ 24.08 g/100 g pro。白果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Lys。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除了Ser 和Pro,7 个白果品种在其余氨基酸的含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氨基酸分(Amino acid score, AAS) 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 评分可知,白果品种洞庭皇1 号的氨基酸组成和蛋白质量为最优。该研究可为今后科学食用白果、或将其应用到更广的领域提供参考。
  • 华明艳,宋兰芳,崔少杰,仝雅娜,孔维东,杨小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红颜’ 草莓为试材研究不同稀释倍数的蔡十八菌与复合肥配施对草莓产量、品质以及根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 施用蔡十八菌能促进草莓根系生长、显著提高草莓产量以及品质,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蔡
    十八菌稀释200 倍与复合肥配施效果最好,平均单株产量比对照提高16.10%,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
    糖酸比分别提高了4.61%、36.80%、11.74%、43.10%,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3%。
  • 罗 智1,郑兴娟1,王利虎2,3,伊魁林5,王玖瑞1,3,刘孟军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沾冬2 号’ 是从我国第一大主栽鲜食枣品种‘ 冬枣’(二倍体)的自然变异中选育出的大果型优质新品种,
    经鉴定为二、四混倍体。其在田间容易发生倍性的自然分离,果实性状很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其推广应用。对
    其田间自然变异进行了大规模筛查和倍性鉴定,并开展了其田间枝干截面愈伤途径诱导不定芽再生,以期获得
    纯四倍体材料。结果表明,在基于形态观察表现倍性分离的150 个自然新稍中,经流式细胞仪鉴定72 个为二倍
    体,75 个为二、四混倍体,3 个为四倍体(仅占2.00%)。对二、四混倍体植株的茎干进行了短截和生长调节
    剂诱导不定芽处理,其中茎粗3 cm 左右的枝条截面经4 mg/L TDZ+2.0 mg/L 硝酸银溶液处理后,在18 d 时愈
    伤率达96.67%,出芽率为20%,平均单枝截面出芽数为0.20,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枝干截面再生的14 个不定芽
    均为二倍体。可见,‘ 沾冬2 号’ 在自然萌发和人工诱导不定芽条件下均可发生倍性分离,虽然分离产生的材料
    中二倍体和二、四混倍体占绝大多数,但仍可获得少量的纯四倍体。
  • 王丽宏,李会彬,孙鑫博,张继宗,边秀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强野生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对65 份野生狼尾草种质资源表
    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狼尾草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多样性指数在0.5 ~ 1.44 之间,
    对狼尾草种质资源进行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大于1 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69.0%,决定狼尾草观赏性的指标性状
    为抽穗前株高、抽穗后株高、冠幅和花序数。通过聚类分析将所有种质划分为3 大类群,育种过程中可以从第
    Ⅲ类群中选择株型紧凑,不易倒伏,花序多,抽穗前株高60 cm 左右,盛花期株高100 ~ 110 cm 资源作为育种
    中间材料。
  • 马 蕾1,韩 雪1,周晓铮2,赵明睿2,徐小康2,赵 文1,王 颉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山楂原花青素提取物(Hawthorn proantho cyanidins, HPC)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糖脂代
    谢紊乱与脂肪肝的影响,将60 只雌性C57BL/6J 小鼠随机分为5 组:溶剂对照组、高脂模型组、HPC 低(50
    mg/ kg)、中(100 mg/ kg)、高(200 mg/ kg)剂量组,每组12 只。除溶剂对照组外4 组喂高脂饲料,同时3
    个干预组动物每日灌胃给与不同剂量的HPC 连续8 周。以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空腹血糖值(Glu)为检测指标,评估
    HPC 对高脂诱导小鼠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改善作用。并采集小鼠肝脏组织,石蜡切片,HE 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表明,HPC 可抑制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降低了肥胖小鼠的体质量与体脂含量,并改
    善肥胖小鼠肝脏变性程度。同时HPC 可显著降低小鼠TC、TG、LDL-C 和Glu 值,不同程度地提高了HDL-C
    水平。试验证明HPC 具有改善高脂诱导肥胖小鼠的血脂和血糖异常,降低脂肪肝的功效。
  • 赵艺涵1,赵瑞平1,杨婉莉1,杜芳芳2,3,张红英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硫酸新霉素引发SD 大鼠肝肾损伤模型,将SPF 级SD 大鼠随机分为D30、D20、D10、L10、
    L5、L2、空白组7 组,对D30、D20 和D10 组一次性灌胃不同剂量的硫酸新霉素溶液,对L10、L5、L2 组连
    续7 d 灌胃不同剂量的硫酸新霉素溶液;于试验第5、7、14 天进行采血、采尿,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谷
    草转氨酶、尿素氮、血肌酐、尿酸的含量和尿液中尿液总蛋白的含量,在第14 天测大鼠的肝肾脏器指数。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用药组检测结果肝肾损伤不如连续用药组,连续用药组用药5 d 后 L5 组出现明显
    肝肾损伤(P< 0.05),第14 天L2 和L5 组仍有肝肾损伤(P< 0.05),L5 组较为严重。因此,用硫酸新霉素
    建立SD 大鼠肝肾损伤模型以连续7 d 用药5 倍剂量为佳。
  • 李松柏, 孙 畅, 江乐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大功率LED 散热性能,本研究在传统太阳花形散热器的基础上,设计了1 种太阳花热管型散热器。
    通过结合Fluent 仿真和正交试验法对散热器高度以及翅片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其对散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
    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太阳花热管型散热器能有效地提高散热性能。在最优参数下LED 结温
    87.82 ℃,比优化前降低了7.43 ℃。在相同的结构参数下,与传统的太阳花形散热器相比,结温降低了4.23 ℃。
    为太阳花热管型散热器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徐 俏,程伍群,孙 童,薄秋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ann-Kendall(M-K)检验法、小波分析及R/S 分析法,对白洋淀上游主要河流1986—2015 年3
    个典型水文站点径流及降雨、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突变点、周期变化和持续性等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
    径流对降雨、气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域上游3 个水文站点年径流均呈下降趋势,周期变化呈大- 小-
    大趋势,且未来一段时间年径流仍将处于减少趋势。紫荆关站不存在突变点,倒马关站突变点发生在1994 和
    2009 年,阜平站突变点发生在2006 年。流域上游年降雨量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其变化率为1.68
    /(mm· 年-1);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05 ℃ / 年。通过突变检验分析可知年降雨量没有明显的突变
    点,气温突变点发生在1993 年。年降雨量和年均气温第一主周期分别为13 年和14 年。未来一段时间降雨、气
    温Hurst 指数分别为0.69 和0.75,流域会延续降雨量减小、气温升高的趋势,且持续性较强。通过演变规律分
    析得出气温变化影响径流量的大小,而降雨周期变化对径流周期影响更显著。
  • 梁 悦1,刘俊峰1,孙贵先2,杨 欣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时获取果园环境信息,及时科学指导生产,设计了1 种果园环境信息远程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
    基于LoRa 技术和GPRS 无线传输技术,通过布置在园区的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LoRa 模块负责传感器数据汇
    集,GPRS 模块将数据进行远程传输。在用户中心开发了基于B/S 结构的远程监测系统,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实
    时及历史查询,数据报表及变化曲线的导出等功能。系统采用低功耗设计,集采集、监视、环境信息获取于一体,
    适用于果园环境的大范围、远距离监测。
  • 关博心,王军林,敦晨阳,孙建恒,孙宏超,陈明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爆炸荷载是建筑遭受恐怖袭击时常见的冲击荷载,本研究主要研究爆炸荷载作用下带下部支承结构的单
    层球面网壳的动力响应。用ANSYS/LS-DYNA 建立1 个40 m 跨度的K8 型单层球面网壳,对节点的位移、杆
    件的应力、网壳的塑性发展以及爆炸冲击波的传播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大位移发生在主肋
    节点上,节点的竖向位移均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到峰值后又回落到新的平衡位置上下小幅振动, 网壳的塑性
    区范围以壳顶为中心开始向外扩散。在爆炸发生后期檩托和屋面板全部断裂,檩托及屋面板的断裂可以起到较
    好的泄爆作用,减轻网壳结构损伤。
  • 刘京红1,2,3,谢 剑1,刘永建2,史攀飞4,刘兴旺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混凝土破坏过程损伤定位的技术难题,对混凝土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CT 扫描试验及声发射损伤定
    位试验,利用分形理论计算了CT 图像的分形维数,建立了基于CT 图像及声发射损伤点的损伤变量。研究结果
    表明:随试件的加载进程,混凝土分形维数和损伤变量变化规律一致,可将混凝土分形维数和损伤变量的快速
    增大作为混凝土失稳破坏的前兆;综合利用混凝土三维重建图像和声发射损伤图,对混凝土裂缝萌生和演化的
    全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这为分析混凝土的裂缝萌生损伤过程和定位损伤位置提供了一种新方法。